中國皮影:小光影映射大世界
作者:成貴民(中國攝影家協會(hui) 會(hui) 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hui) 顧問)
中國皮影戲是集光影、美術、雕刻、音樂(le) 、唱腔、表演等於(yu) 一體(ti) 的藝術形式。皮影藝人在燈光映照下的白色幕布後,用獸(shou) 皮、紙板、塑料板等雕刻成的人物或動物表演,並配以音樂(le) 、唱腔、故事情節等形式。皮影戲的劇目、唱腔多與(yu) 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邊操縱邊演唱,精彩異常。
在一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皮影戲已逐漸遍及大半個(ge) 中國,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幾十個(ge) 品類。隨著絲(si) 綢之路的海陸交往,中國皮影戲又相繼傳(chuan) 入日本、阿拉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傳(chuan) 說18世紀時,德國大詩人歌德還曾用中國皮影戲為(wei) 自己慶祝生日。
中國皮影戲的曆史源遠流長,其光源最早使用油燈、汽燈,後來才改用電燈。此後,隨著時代變遷,皮影戲的道具和表演形式也產(chan) 生了許多變化和發展,比如模仿生火做飯的煙火升騰、惟妙惟肖地照鏡子等,特別貼近生活。影窗幕布由過去小小的六尺發展到如今的十米;表演操縱則從(cong) 一兩(liang) 個(ge) 人變為(wei) 十幾個(ge) 人;燈光也由過去的幾盞燈發展成現在的排排燈陣。
法國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藝術之源,在於(yu) 內(nei) 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chuan) 達情感。”作為(wei) 一名出生於(yu) 戲劇藝術之家的攝影師,保護和弘揚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中國皮影戲,是我義(yi) 不容辭的責任。20多年來,我一直關(guan) 注並拍攝中國皮影,跑劇場、到礦山、去農(nong) 村,尋訪全國各地的雕刻藝人和老皮影藝術家、收藏家,陸續拍攝下數萬(wan) 幅照片。
經過曆代皮影藝人的薪火相傳(chuan) ,皮影戲已成為(wei) 中國極具民族特色、飽含鄉(xiang) 土氣息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因其符合老百姓的審美情趣,深為(wei) 大眾(zhong) 喜愛。中國皮影常常表現文化曆史、民俗民風等內(nei) 容,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為(wei) 弘揚、傳(chuan) 播中華文化和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