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攜著“美”的春風雨露,向鄉村進發!

發布時間:2022-09-23 09: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高校師生的鄉(xiang) 土美育實踐,正在持續——

  攜著“美”的春風雨露,向鄉(xiang) 村進發!

  美是心靈的照亮,是精神的啟迪。近年來,在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科學部署下,麵向兒(er) 童青少年的美育工作全麵加強。隨著“雙減”政策響亮落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成為(wei) 課堂內(nei) 外的一致追求,學生審美能力與(yu) 人文素養(yang) 不斷提高。

  與(yu) 城市學校相比,鄉(xiang) 村學校的美育師資、平台、渠道等仍存在短板。為(wei) 了讓美的陽光灑遍鄉(xiang) 野,一批批高校師生利用暑假走進村落,把美育課堂“建”在山間水畔、田壟地頭,帶著“山裏娃”們(men) 品味鄉(xiang) 土文化、體(ti) 驗非遺傳(chuan) 承、探尋紅色根脈。今天,讓我們(men) 一起聆聽一些鄉(xiang) 村美育團隊的故事,看他們(men) 如何利用“美”的力量、助力青少年全麵成長。

  開發“水源計劃”,滋養(yang) 美育土壤

  講述人:同濟大學美麗(li) 鄉(xiang) 愁公益團隊負責人 龍淼 彭婧

  雲(yun) 南雲(yun) 龍縣諾鄧古村有著美麗(li) 的山水、悠久的曆史、豐(feng) 富的古跡。幾年來,我們(men) 利用暑假深入諾鄧古村,開啟了一場鄉(xiang) 土美育實踐。

  2018年,基於(yu) 往年的文化調研與(yu) 課程實踐,我們(men) 創新采用了項目式學習(xi) 的方法,讓孩子們(men) 化身“小小策展人”,用8天時間點亮古村。開營日,我們(men) 引導學生定下目標:“作為(wei) 諾鄧形象大使,我們(men) 要讓1000人參與(yu) 文化展覽,10000人愛上諾鄧。”

  懷著這樣的激情,孩子們(men) 體(ti) 驗了山水自然認知、家鄉(xiang) 古建鑒賞、手藝人尋訪等豐(feng) 富的文化認知課程,在我們(men) 的幫助下,動手創作出《山水名片》《古建檔案》《人物故事卡》等眾(zhong) 多展品。測量空間、布置展覽、邀請村民與(yu) 遊客參觀……當一手辦起的展覽華彩亮相、觀眾(zhong) 接踵而來認真觀展時,孩子們(men) 的眼睛裏閃爍著起快樂(le) 的光芒。他們(men) 落落大方地當起了小講解員,以兒(er) 童視角傳(chuan) 播家鄉(xiang) 之美。

  2019年,我們(men) 又與(yu) 孩子們(men) 共同打造了古村首屆創意市集,並起了個(ge) 好聽的名字:“一諾千集”。討論課上,學生們(men) 的點子接連不斷,熱烈地討論可邀請的特色攤位、市集互動的形式、美化裝飾的元素……一個(ge) 個(ge) 創意,接連變成現實:共繪鹽馬古道長卷,複現“百貨流通十土奇”的繁盛景象;為(wei) 火腿、鹽巴等農(nong) 特產(chan) 設計卡通形象,製作諾鄧風物廣告卡……最終,一場有好物、有展演的創意市集在盛夏開幕,既增加了村裏的經濟收益,也增強了文化知名度,品牌設計的意識在村民們(men) 心中生根發芽。

  鄉(xiang) 土美育的種子一經播撒就會(hui) 蓬勃生長。我們(men) 期待這樣的種子漫山遍野生發。於(yu) 是,我們(men) 凝練鄉(xiang) 土教育經驗,研發出“山水家園”“五感識家鄉(xiang) ”等多個(ge) 主題的普適課程盒子,實施“鄉(xiang) 土教育水源計劃”,讓學校能低門檻地實施優(you) 質美育課程。

  2021年,首期“鄉(xiang) 土教育水源計劃”啟動,支持雲(yun) 龍縣10所學校開展了14門鄉(xiang) 土美育課,覆蓋352名學生。寶豐(feng) 完小使用了我們(men) 研發的“我繪我家鄉(xiang) ”美育課程盒,老師們(men) 把寶豐(feng) 古鎮作為(wei) 大課堂,帶領學生觀察古建築的造型與(yu) 紋飾,尋訪老街的地道風味與(yu) 煙火氣息。廢棄材料塑造的古橋模型、大紅剪紙再現的古建築窗格……孩子們(men) 發揮創意、施展巧手,盡情展現家鄉(xiang) 之美。

  幾年來,我們(men) 的活動越來越多彩,孩子們(men) 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快樂(le) 、富有想象力。今後,我們(men) 和學弟學妹們(men) 會(hui) 持續深耕雲(yun) 龍縣,讓鄉(xiang) 土美育的風吹拂每一個(ge) 角落、喚醒每一顆童心。

  篷車駛入田園,光影映亮少年

  講述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師 武萌

  “青春有為(wei) ,強師有我。”高亢的口號直貫雲(yun) 霄,在貴州群山間回響。7月10日,在“電影下鄉(xiang) ——新時代大學生美育支教行”啟動儀(yi) 式上,五名“電影美育支教團”成員握拳宣誓。他們(men) 將以電影為(wei) 媒,觸摸鄉(xiang) 土中國,讓鄉(xiang) 村孩子汲取藝術養(yang) 分、插上美的“翅膀”。

  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與(yu) 中國電影資料館聯合發起,聚焦中西部教育欠發達地區和脫貧摘帽各鄉(xiang) 鎮,通過“電影大篷車”的形式讓一係列優(you) 秀影片走進鄉(xiang) 村,打造“行走的電影美育思政課”。

  “電影下鄉(xiang) ”的首站是貴州遵義(yi) 。我們(men) 為(wei) “山裏娃”們(men) 露天放映了反映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影片《1921》。放映前,孩子們(men) 觀看了電影主創團隊對他們(men) 的深情問候,影片中青年毛澤東(dong) 的扮演者王仁君還分享了他在詮釋偉(wei) 人時的感悟,鼓勵孩子們(men) 從(cong) 電影中汲取中國力量。

  第二站,“電影大篷車”駛向了河北保定阜平縣馬蘭(lan) 小學,在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上現場獻聲《奧林匹克頌》的馬蘭(lan) 花合唱團,便誕生於(yu) 此。啟動儀(yi) 式上,專(zhuan) 家顧問團周星教授、支教團成員與(yu) 當地師生傾(qing) 情聯動,合作演奏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以琴會(hui) 友,以樂(le) 敘誼,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麵的美育之旅。當天放映的影片是中國與(yu) 哈薩克斯坦合作拍攝的《音樂(le) 家》。該片根據“人民音樂(le) 家”冼星海的真實經曆改編,講述了冼星海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投身革命,用音樂(le) 創作服務於(yu)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故事。支教團從(cong) 北京帶來的電影幕布,幾乎有兩(liang) 層樓那麽(me) 高。鄉(xiang) 村靜夜裏,光影清晰地投射在這塊巨大的幕布上,也照進了孩子們(men) 心裏。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做好鄉(xiang) 村美育守護人,用美的實踐譜寫(xie) 人生答卷,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這是“電影美育支教團”的誓詞,也是青年們(men) 投身祖國教育事業(ye) 的承諾。接下來,我們(men) 將持續拓展美育支教路線,將電影藝術帶向中國鄉(xiang) 村的角角落落,激勵孩子們(men) 感受美、追求美、創造美……

  科技攜手藝術,拓展美好體(ti) 驗

  講述人:深圳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鄉(xiang) 村美育”社會(hui) 實踐項目指導老師 宋曉清

  “我們(men) 小時候可沒這麽(me) 豐(feng) 富的美育活動!現在的孩子真幸福。”看著小學生謝心悅製作的“戳戳秀”作品栩栩如生,一直陪在身旁的媽媽感慨道。

  從(cong) 2019年起,我們(men) 帶著一批批青年大學生開啟鄉(xiang) 村美育社會(hui) 實踐,對汕尾圍仔村804戶村民進行調研,為(wei) 那裏的孩子們(men) 送去“量身定製”的美育活動。當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er) 童,我們(men) 堅定了決(jue) 心:一定要建起“根據地”,讓這些孩子接受“美”的教育。

  懷著這個(ge) 心願,四年來,我們(men) 根據與(yu) 上坪鎮政府簽訂的大學生社會(hui) 實踐協議,共建“鄉(xiang) 村美育”社會(hui) 實踐活動基地。我們(men) 製定了“鄉(xiang) 村美育藤條計劃”,以美育“雲(yun) 課堂”、禮樂(le) 直播傳(chuan) 唱、藝術展演、少兒(er) AI科普、VR/AR直播課堂、沉浸交互式學習(xi) 體(ti) 驗等形式開展深度合作。

  記得在一次簡易編程美育課上,誌願者通過小程序自主開發代碼,在手機端實現鋼琴彈奏功能。孩子們(men) 一邊跟著誌願者學編程,一邊在手機按鍵上彈奏鋼琴。琴聲響起時,一名叫豆豆的孩子興(xing) 奮地說:“老師,這太神奇了,您明年一定要來繼續教我們(men) 彈琴。”

  還有一次,在美育VR體(ti) 驗課上,一個(ge) 名叫芊芊的女孩第一次戴上暴風魔鏡觀看視頻。她臉上驚訝而幸福的表情,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那天觀看的是《天鵝湖》芭蕾舞視頻。芊芊看著看著,不由地踮起腳尖,手舞足蹈起來……看到孩子略顯笨拙但又可愛的樣子,我們(men) 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科技與(yu) 美育相遇,就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美育跨越時空,使學習(xi) 變得立體(ti) ,讓孩子的美好體(ti) 驗無盡延伸。未來,我們(men) 將繼續開展社會(hui) 實踐,快樂(le) 而堅定地走在鄉(xiang) 村美育道路上。

  揮舞五彩畫筆,繪就心中藍圖

  講述人: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2020級版畫係本科生 高培森

  “就快到了,就快到了……”望著車窗外遠山如黛,感受車輪下山路盤旋,我的心情激動起來。作為(wei)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與(yu) 你童行,以美育人”暑期“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的學生隊長,我們(men) 來到韶關(guan) 樂(le) 昌市秀水鎮,成為(wei) “留守兒(er) 童成長營”的支教老師。甫一相見,便感受到了孩子們(men) 的熱情,也對接下來的日子充滿了期待。

  在赴秀水鎮之前,我們(men) 團隊精心設計了諸如皮影戲製作、剪紙、拚貼畫、折紙、水彩泡泡畫、黏土畫和版畫等豐(feng) 富多彩的課程,來幫助小朋友們(men) 接觸五光十色的美術世界。

  8月14日,課程如期開展。第一天的課程是皮影戲製作,團隊成員向小朋友們(men) 分享了皮影戲的相關(guan) 知識以及皮偶的製作方法。小朋友們(men) 發揮想象力,動手製作了屬於(yu) 自己的皮偶,並在光影投射下翩翩起舞。這次課程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我們(men) 。

  第二天的房屋拚貼畫課堂上,小朋友們(men) 當起了“小小建築設計師”。他們(men) 天馬行空地把自己的房子設計成蘑菇形、大別墅、中國傳(chuan) 統庭院等等,創造出獨特而美好的“秀水鎮秋景圖”。

  第三天的黏土畫課堂以“夏天”為(wei) 主題,引導小朋友們(men) 根據夏天常見的事物進行創作。小朋友在創作時自覺加入了許多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元素,畫作充滿了鮮活生動的氣息……

  我教的課程內(nei) 容是吹塑紙版畫。製作版畫非常考驗同學們(men) 的耐心和細心程度。而孩子們(men) 的作品精彩紛呈,給了我一個(ge) 大大的驚喜。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們(men) 舉(ju) 辦了孩子們(men) 的習(xi) 作展。村民們(men) 紛紛前來參觀,很多人嘖嘖稱奇,不敢相信這些作品竟然出自“小毛頭”們(men) 之手。

  支教時光一晃而過,剛熟悉了彎彎的山路,就到了告別的時刻。告別的前夜,還有孩子趕來社工站,久久不願離開。作為(wei) 當代大學生,我們(men) 會(hui) 珍惜這樣的經曆,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hui) ,讓美好與(yu) 希望在鄉(xiang) 村中蔓延。

  因為(wei) “愛在遠山”,不懼長路漫漫

  講述人: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0級碩士生 劉瑩雪

  在我最深的記憶裏,一直閃動著一片光明。那是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東(dong) 鄉(xiang) 族自治縣1753座峰巒起伏的大山、3083條縱橫交錯的溝壑中,孩子們(men) 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

  第一次與(yu) 這片土地結緣,是在2018年。我跟著“愛在遠山”深度貧困地區藝術教育精準扶貧活動團隊,來到當時還深陷貧困的東(dong) 鄉(xiang) 縣,開展藝術教育精準扶貧支教活動,內(nei) 容包括舞蹈、音樂(le) 、繪畫、演講。

  初來乍到,淅淅瀝瀝的雨讓通向學校的山路一片泥濘,更加難行。我們(men) 看到,9歲女孩學惠每天清晨5點出發,徒步走兩(liang) 公裏山路來上學,從(cong) 6歲開始,一年四季從(cong) 未間斷。支撐她在假期依然堅持來上課的原因,是她對我們(men) 開設的美術課和音樂(le) 課的喜愛。我們(men) 知道,這些課程為(wei) 她開啟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2020年夏天,我跟隨西北師範大學教育部體(ti) 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愛在遠山”夏令營團隊來到東(dong) 鄉(xiang) 縣龍泉鎮。10天時間、5門課程,為(wei) 了充分調動當地學生學習(xi) 藝術的熱情,我們(men) 鉚足了勁,根據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特長開設了舞蹈、體(ti) 育、美術、書(shu) 法、普通話等課程。孩子們(men) 則“腦洞大開”,“草莓班”“花兒(er) 與(yu) 少年”“小飛象班”等充滿童趣和想象力的班級名字應運而生。

  暑期實踐結束後,作為(wei) 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我留在了學校,一邊擔任語文和政治老師,一邊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美育課程。在我們(men) 的努力下,學校開展了美術、音樂(le) 、舞蹈、普通話等教學課程,成立了12個(ge) 藝術類興(xing) 趣社團,孩子們(men) 積極參與(yu) ,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

  扶貧必先扶誌,美育激發夢想。四年來,包括我在內(nei) 的430多名誌願者,持續為(wei) 甘肅東(dong) 鄉(xiang) 的孩子們(men) 帶去藝術的滋養(yang) ,在他們(men) 心中播下美的種子。我相信,未來,這些種子一定會(hui) 在孩子們(men) 心中生根發芽,在日益振興(xing) 的鄉(xiang) 村大地上枝繁葉茂。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靳曉燕、嚴(yan) 聖禾、黨(dang) 文婷、吳春燕、王忠耀、尕瑪多吉、杜倩、王斯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