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不斷完善我國養老金融和養老保障體係

發布時間:2022-09-30 10:56:00來源: 經濟日報

  原標題:豐(feng) 富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與(yu) 服務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hui) 和人民銀行發布通知,決(jue) 定從(cong) 今年11月20日起,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4家大型銀行在合肥、廣州、成都、西安和青島5個(ge) 城市開展特定養(yang) 老儲(chu) 蓄試點,涵蓋華東(dong) 、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試點將有助於(yu) 獲取不同區域儲(chu) 戶對養(yang) 老儲(chu) 蓄的需求,有助於(yu) 增加第三支柱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供給,更好地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養(yang) 老和投資理財需求。下一步,應加快完善相關(guan) 製度安排,進一步擴大試點,不斷豐(feng) 富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約占13.5%,人口結構正向著深度老齡化社會(hui) 發展。滿足老年群體(ti) 需求、解決(jue) 老齡化問題已成為(wei) 新時代的重大課題。當前,我國養(yang) 老保障體(ti) 係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相關(guan) 產(chan) 品不符合消費者預期等問題。比如,有的金融機構嚐試推出一些標明“養(yang) 老”字樣的金融產(chan) 品,但實際上主要是短期的理財產(chan) 品和投資工具,並不具備養(yang) 老服務的功能。又如,一些非金融機構及不法分子,打著“養(yang) 老理財”的名義(yi) ,進行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嚴(yan) 重損害了中老年群體(ti) 的合法權益。

  對此,相關(guan) 部門有針對性地采取了舉(ju) 措,努力補齊這些短板,不斷擴大和豐(feng) 富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供給。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27隻養(yang) 老理財產(chan) 品順利發售,23.1萬(wan) 名投資者累計認購超過600億(yi) 元。同時,金融管理部門還開展了特定養(yang) 老儲(chu) 蓄試點,基於(yu) 我國老百姓的儲(chu) 蓄偏好進行產(chan) 品和服務的創新,進一步豐(feng) 富產(chan) 品供給。這些舉(ju) 措,有助於(yu) 更好地為(wei) 養(yang) 老領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men) 對第三支柱養(yang) 老保障的需求,從(cong) 而使我國養(yang) 老金融和養(yang) 老保障體(ti) 係更加完善。

  與(yu) 一般的儲(chu) 蓄存款相比,特定養(yang) 老儲(chu) 蓄產(chan) 品具有期限較長、品種豐(feng) 富、利率較高3個(ge) 特點。首先,共有4個(ge) 期限品種,最低5年,最長20年,與(yu) 長期養(yang) 老的目標較為(wei) 契合。其次,產(chan) 品涵蓋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3種類型,可滿足不同儲(chu) 戶需求。再次,產(chan) 品利率略高於(yu) 大型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為(wei) 讓更多儲(chu) 戶參與(yu) ,養(yang) 老儲(chu) 蓄試點還明確儲(chu) 戶在單家試點銀行每人限存50萬(wan) 元。基於(yu) 此,這類產(chan) 品未來或將成為(wei) 個(ge) 人養(yang) 老賬戶的投資方向之一。隨著個(ge) 人養(yang) 老賬戶體(ti) 係不斷完善,通過進行養(yang) 老儲(chu) 蓄還有望享受稅收遞延等優(you) 惠。

  下一步,應進一步豐(feng) 富養(yang) 老儲(chu) 蓄產(chan) 品,優(you) 化產(chan) 品和期限結構。可采取一些臨(lin) 時流動性管理措施,如遇到儲(chu) 戶大病等情況時,提供部分提前支取以及存單質押等服務,以更好地滿足廣大儲(chu) 戶多元化需求。在試點的基礎上,應盡快總結試點經驗教訓,適時增加試點產(chan) 品規模和試點城市,將試點擴大到其他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對於(yu) 財政、稅務等部門及金融管理部門來講,應在財政稅收、產(chan) 品準入等方麵采取更多的支持政策。比如,將養(yang) 老儲(chu) 蓄等納入稅收遞延賬戶並降低整體(ti) 稅率。金融機構應著眼於(yu) 養(yang) 老市場長遠發展,抓住存款、保險、基金、信托等業(ye) 務,挖掘新產(chan) 品和新產(chan) 業(ye) ,構建更為(wei) 完善的養(yang) 老金融體(ti) 係,推動健全完善我國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

  (董希淼 作者係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