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年前的曆史離我們遠嗎
■許宏
對於(yu) 公眾(zhong) 來說,考古這門“無用之學”是一門富於(yu) 神秘感的學科。它的神秘,在於(yu) 對未知的過去的好奇。可以說,滿足人類與(yu) 生俱來的好奇心,就是它最基本、最大的功用。在考古發掘中,你不知道下一分鍾會(hui) 有怎樣的意外收獲。
考古是一門“殘酷的學問”。新的發現在時時地完善、訂正甚至顛覆我們(men) 既有的認知。這也恰恰是考古學最大的魅力所在。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盡管考古學是研究過去的學科,卻最不該有因循守舊的特質。
考古學是研究過去的學科,但又是一門全新的學問,是百年前才興(xing) 起的“舶來品”。它不鑽故紙堆,而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dong) 西”,屬於(yu) 典型的田野派。
考古人是一群懷有野心的人。他們(men) 通過物質遺存,去探究逝去的人類曆史的方方麵麵。上限是上古的人類起源,下限則可限定為(wei) 上一秒。
除了近代產(chan) 業(ye) 考古,也許你還聽過西方的“垃圾考古學”吧?不用看你的身份證,如果讓專(zhuan) 業(ye) 人士去分析、研究你三五天內(nei) 產(chan) 生的全部垃圾,最後就能提交一份關(guan) 於(yu) 你的生活信息係統報告。
考古學是一門打通古今的學科。考古學者就像偵(zhen) 探,試圖把支離破碎的材料,通過邏輯推理甚至想象力,盡可能地拚接,最大限度地迫近真實;考古學者也像是翻譯,把“無字地書(shu) ”解讀為(wei) 大家都能讀懂的書(shu) 。
考古是一門本源性的學科,源源不斷地給其他學科乃至公眾(zhong) 提供靈感和給養(yang) 。考古學號稱“文科中的理工科”,具有交叉學科和綜合性學科的特點,多學科合作是其最大的亮點和長處。
“無用之用,方為(wei) 大用。”除了豐(feng) 富文化給養(yang) ,這門“無用之學”還有安頓身心之功效。當我們(men) 的視野擴展至數千年乃至數十萬(wan) 年,身邊的小事當然就會(hui) 被看淡,從(cong) 而有一種釋然曠達的感覺。
如果對未來作個(ge) 預測,那麽(me) 考古學是否會(hui) 成為(wei) 最後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業(ye) 之一?考古可以認為(wei) 就是一種高級智力遊戲,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它應該都很難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取代。
回到對中國的考古來說,英國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爵士,提出了一個(ge) 特殊的人文地理學概念,稱之為(wei) 美麗(li) 的“中國弧”。
她認為(wei) ,古代中國的版圖可以從(cong) 自然和文化的角度分為(wei) 3個(ge) 區域:一是東(dong) 南的中原地帶;二是西北方的草原地帶;三是在這兩(liang) 個(ge) 氣候、經濟、文化頗為(wei) 不同的地理區域中間的那個(ge) 彎彎的、像半月形的區域,就是“中國弧”。
正是這個(ge) 美麗(li) 的“中國弧”,成為(wei) 東(dong) 西方交流的紐帶和橋梁。它是理解亞(ya) 歐曆史長時段效應的一把鑰匙,是一個(ge) “超穩定結構”。
是的,中華文明從(cong) 來就不是自外於(yu) 世界的,而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體(ti) 先進要素的基礎上揚棄、創新,生發出自身特色的。
比如,源自西亞(ya) 、中亞(ya) 等地區的小麥栽培、黃牛和綿羊等家畜飼養(yang) 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並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麵貌。
“隻懂中國已經搞不清中國了。”在研究中,我們(men) 常常發出這樣的慨歎。到目前為(wei) 止,人類已經曆了幾波大的文明潮——
第一波大潮,可上溯至人類走出非洲,距今10萬(wan) 年前後。在幾萬(wan) 年之內(nei) ,人類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球陸地的絕大部分,包括我們(men) 所在的東(dong) 亞(ya) 。
第二波大潮,是大約10000年前的“農(nong) 業(ye) 潮”。在此之前是數百萬(wan) 年的攫取經濟(狩獵和采集),之後人類馴化動物和植物,定居的農(nong) 耕經濟開始,人類走向了社會(hui) 複雜化的階段,出現了國家。
既有的研究表明,彩陶之路是5000多年前形成的、以彩陶為(wei) 代表的中西農(nong) 業(ye) 文明之間的交流通道,並以人群的遷徙為(wei) 主要交流方式。中亞(ya) 的鋸齒紋彩陶等,對中國西北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存在一定影響;中國彩陶文化也漸次分南道、北道西行,影響到費爾幹納盆地和克什米爾地區。
此外,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的部分石人麵形象、銅器以及綿羊、山羊、黃牛等家畜,顯現了與(yu) 歐亞(ya) 草原地帶某些考古學文化的聯係。
第三波大潮,即青銅潮。文字的出現,馬的馴化和馬拉戰車的發明,與(yu) 金屬文明的產(chan) 生和初步擴散大致同步。東(dong) 亞(ya) 大陸若幹地點進入青銅時代,在距今3700年前後。東(dong) 亞(ya) 最早的成係統的文書(shu) ,是距今3300年前後的甲骨文。
考古學觀察到的現象是,出土最早的青銅禮容器的中原地區,也是東(dong) 亞(ya) 大陸最早出現廣域王權國家的地區。二裏頭文化青銅禮器的出現和當時的中原社會(hui) ,經曆了文化交流中碰撞與(yu) 裂變的曆程,其同步性引人遐思。可以認為(wei) ,是青銅禮器及其鑄造術,催生了最早的“中國”。
而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北方式長身戰斧和環首刀等,更是這一中原腹地最早的青銅文明與(yu) 歐亞(ya) 草原青銅文明文化交流的力證。至於(yu) 廣漢三星堆文化所見的各種外來文化因素,在歐亞(ya) 大陸區域文化交流中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唐宋時代及陸上絲(si) 綢之路、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的文化遺存,更表明在“哥倫(lun) 布大交換”前,全球文明間的物品與(yu) 信息“大交換”早已不絕於(yu) 途。
第四波大潮,是從(cong) 260年前開始的。先是工業(ye) 潮、蒸汽機,然後是電氣化、信息化、智能化……中國當然也被裹挾著進入了這個(ge) 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時代。
顯然,從(cong) 狩獵采集時代,到農(nong) 業(ye) 時代,到工業(ye) 時代,再到互聯網時代,有一個(ge) 加速度的趨勢。在這樣的加速度中,我們(men) 如何自處?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人與(yu) 技術的關(guan) 係,都是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10萬(wan) 年到500年前的曆史離我們(men) 還遠嗎?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