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宏觀政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2-10-24 10:01:00來源: 經濟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10年來,我國持續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有力支持實體(ti) 經濟。專(zhuan) 家學者認為(wei) ,下一步,要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更有效支持實體(ti) 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實體(ti) 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我國實體(ti) 經濟飛速發展,製造業(ye) 規模居全球首位,在穩定居民就業(ye) 、提高經濟競爭(zheng) 力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麵作出突出貢獻。其中,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為(wei) 支持實體(ti) 經濟發揮出重要作用。”北京國家會(hui) 計學院財稅政策與(yu) 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說。

  近年來,宏觀政策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從(cong) 總量和結構上持續加大調節力度,有效為(wei) 市場主體(ti) 紓困解難。

  財政政策通過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優(you) 化支出結構,有力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有效支持了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統計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cong) 2012年的12.6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24.63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8.5%。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發揮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作用,顯著降低了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不利影響中,財政政策靠前發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10年來,我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貨幣政策支持實體(ti) 經濟量穩質升,有力有效。”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yi) 貨幣供應量(M_2)年均增速為(wei) 10.8%,與(yu) 名義(yi) 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在保持總量合理穩定的基礎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服務普惠金融、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截至2022年6月末,人民銀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餘(yu) 額為(wei) 5.4萬(wan) 億(yi) 元,約占基礎貨幣總量的六分之一,處在合理水平。

  今年以來,財政貨幣政策繼續發力,在財政收入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安排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71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擴大2萬(wan) 億(yi) 元以上,優(you) 先支持國家重點項目,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1月至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增長6.3%。同時,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製,進一步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實現資金“一竿子插到底”,市場主體(ti) 可以更加直接、快速獲得“輸血”。

  金融給實體(ti) 經濟的資金支持也保持了較大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量累計達27.77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同期多3.01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wan) 億(yi) 元,同比多增1.36萬(wan) 億(yi) 元。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就要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ti) 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ti) 經濟傾(qing) 斜,尤其是要加大對製造業(ye) 的支持。在財政政策方麵,從(cong) 支出角度來看,應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liang) 撥千斤’的作用,通過專(zhuan) 項債(zhai) 、財政補貼等多樣化的方式,加大財政資金對製造業(ye) ,尤其是先進製造業(ye) 的扶持力度,推進我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李旭紅認為(wei) 。

  支持市場主體(ti) 減負

  近年來,宏觀政策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還體(ti) 現在加大力度為(wei) 市場主體(ti) 減負等方麵。企業(ye) 稅費低了,融資成本降了,發展動力更足了。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公告,明確企業(ye) 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you) 惠政策,相關(guan) 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按實際發生額在稅前扣除,並可按100%在稅前加計扣除。這項鼓勵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隻是今年以來出台的諸多為(wei) 實體(ti) 經濟減負“紅包”中的一項。統計顯示,2013年至2021年,通過實施減稅降費,減輕企業(ye) 負擔達8.8萬(wan) 億(yi) 元,市場活力持續激發,有效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

  “實體(ti) 經濟經營和發展中的各種困難,需要通過財政政策發力、扶持。財政政策對重點行業(ye) 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提供了支持,大規模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尤其對減輕製造業(ye) 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的實際負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說。

  尤其是,分行業(ye) 看,製造業(ye) 退稅5818億(yi) 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顯的行業(ye) ;分企業(ye) 規模看,小微企業(ye) 是受益主體(ti) 。已獲得退稅的納稅人中,小微企業(ye) 戶數占比92%,共計退稅8902億(yi) 元,金額占比40.2%。

  除了減稅降費,近年來不斷降低的融資成本也帶給企業(ye) 實實在在的優(you) 惠。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chuan) 導機製,推進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製,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截至2022年8月,1年期LPR為(wei) 3.65%,較2018年年初貸款基準利率下降70個(ge) 基點;企業(ye) 貸款利率為(wei) 4.05%,較2018年年初下降126個(ge) 基點,處於(yu) 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

  麵對多重超預期因素的不利影響,今年減稅降費力度空前。截至9月20日,今年以來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4萬(wan) 億(yi) 元。其中,作為(wei) “重頭戲”的增值稅大規模留抵退稅效果突出,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稅款達22113億(yi) 元。

  今年以來,LPR報價(jia) 已多次下調。1年期LPR下調兩(liang) 次共下行15個(ge) 基點;5年期以上LPR下調3次共下行35個(ge) 基點。一係列改革舉(ju) 措有序推出,也引導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國有商業(ye) 銀行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帶動其他銀行跟隨調整,其中不少銀行是自2015年10月以來首次調整存款掛牌利率。

  帶動擴大有效投資

  當前,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已經成為(wei) 穩投資、穩需求、穩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帶動擴大實體(ti) 經濟領域的有效投資中發揮出了綜合效應。

  10月20日,海南省成功發行新的兩(liang) 期專(zhuan) 項債(zhai) 券,總額超過35億(yi) 元,分別用於(yu) 海南自由貿易港、基礎設施建設。同一天,河北、黑龍江也分別發行了不同額度的專(zhuan) 項債(zhai) 券。這是各地加快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行使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最新進展。作為(wei) 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專(zhuan) 項債(zhai) 券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2015年至2021年,我國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12.2萬(wan) 億(yi) 元,有力支持擴大有效投資。

  同時,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二者共同發力,政策效能迅速釋放。國家開發銀行、農(nong) 業(ye) 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近期已完成6000億(yi) 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為(wei) 引導政策性資金和市場化資金有效匹配,人民銀行新增政策性開發性銀行8000億(yi) 元貸款額度和金融債(zhai) 發行額度,優(you) 先用於(yu) 支持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產(chan) 業(ye) 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今年,我國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3.65萬(wan) 億(yi) 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達1.46萬(wan) 億(yi) 元的基礎上,3月份已將剩餘(yu) 的用於(yu) 項目建設的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全部下達地方。各地“快馬加鞭”發行使用,截至8月底,已累計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券3.52萬(wan) 億(yi) 元,用於(yu) 項目建設的額度已基本發行完畢。目前,各地正依法用好5000多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務結存限額,力爭(zheng) 10月底前發行完畢並盡快投入使用。

  何代欣認為(wei)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必須把積極財政政策效能提升與(yu) 支持實體(ti) 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將穩定經濟社會(hui) 運行作為(wei) 宏觀調控的主線索,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先導作用和帶動效應,並與(yu) 其他宏觀政策充分、有效銜接,形成組合效應。

  “此外,還需加強對稅收優(you) 惠政策的動態調整,進一步精準施策,通過優(you) 化稅收優(you) 惠方式促進製造業(ye) 的發展。同時,繼續發揮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科技創新激勵政策的效應,引導製造業(ye)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形成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定位和布局,全麵建設製造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李旭紅說。

  周茂華認為(wei) ,貨幣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目前國內(nei) 需求仍處於(yu) 恢複階段,須繼續加大對受困行業(ye) 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和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應加大政策儲(chu) 備,促進有效投資“補短板、調結構、穩就業(ye) 、帶消費”綜合效應充分釋放,加力鞏固經濟恢複基礎。 (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曾金華)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