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月壤揭示月球年輕火山成因之謎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劉藝煒、喻菲)中國科學家根據對嫦娥五號月壤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月球熱演化模型,揭開了困擾學術界的一大謎團:為(wei) 何月球在距今20億(yi) 年前依然有火山活動。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意介紹,月球形成於(yu) 約45億(yi) 年前,質量隻有地球的約1%,對於(yu) 如此小的天體(ti) 來講,理論上它應該快速冷卻,很早就停止火山活動,成為(wei) “死亡”星球。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的返回,引發了新一輪的月球研究熱潮。2021年10月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三篇文章,揭示了月球火山活動可以一直持續到20億(yi) 年前,刷新了人類對月球岩漿活動和熱演化曆史的認知。
專(zhuan) 家介紹,月球玄武岩是月幔(相當於(yu) 地球的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漿經火山噴發至月球表麵冷卻結晶形成的岩石。國際學者對持續冷卻的月幔發生部分熔融曾提出兩(liang) 種假說:一是放射性元素生熱導致月幔升溫;另一假說是如果水含量高,會(hui) 降低月幔熔點。
然而中國科學家對嫦娥五號玄武岩的研究揭示月幔源區並不富含放射性生熱元素,且非常“幹”,排除了以上兩(liang) 種假說。因此,月球火山活動為(wei) 什麽(me) 持續如此之久,成為(wei) 新一輪月球研究中的未解之謎。
針對這一問題,陳意率領科研團隊選取了27顆具有代表性的嫦娥五號玄武岩岩屑,采用了最新研發的掃描電鏡能譜定量掃描技術分析了岩屑的全岩主要成分,結合一係列岩石學和熱力學模擬計算,成功恢複了嫦娥五號玄武岩的初始岩漿成分,並與(yu) 阿波羅樣品的初始岩漿進行對比,推算出它們(men) 的起源深度和溫度。
研究發現,與(yu) 阿波羅樣品相比,年輕的嫦娥五號玄武岩的初始岩漿含有更多的鈣和鈦,這表明嫦娥五號玄武岩的月幔源區有更多的富鈣富鈦物質的加入。這部分物質恰恰是月球岩漿洋晚期結晶的產(chan) 物,且具有易熔的特性,它的加入會(hui) 顯著降低月幔的熔點,誘發月幔部分熔融形成年輕的月球玄武岩。進一步的模擬計算結果顯示,月球內(nei) 部經曆十幾億(yi) 年的持續冷卻,溫度僅(jin) 僅(jin) 降低了約80攝氏度。
陳意說,該項研究表明,盡管月球內(nei) 部在持續緩慢冷卻,月球岩漿洋晚期結晶的易熔組分不斷加入到深部月幔,不僅(jin) 為(wei) 月幔“補鈣補鈦”,還降低了月幔的熔點,從(cong) 而克服了緩慢冷卻的月球內(nei) 部環境,引發長期持續的月球火山作用。
該項成果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