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騎行走向規範發展
共享騎行作為(wei) 城市慢行係統組成部分,在滿足基本出行、服務公交接駁、便捷市民通勤、提升交通韌性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便利了我們(men) 的日常出行,也為(wei) 促進綠色出行作出了積極貢獻。
近日,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yu) 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美團,共同發布了《2022年中國主要城市共享單車/電單車騎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選取了32個(ge) 城市,包括26個(ge) 共享單車運營城市、18個(ge) 共享電單車運營城市、13個(ge) 共享單車與(yu) 共享電單車共同運營城市進行共享騎行研究。《報告》認為(wei) ,共享騎行需要從(cong) 關(guan) 注“有沒有”到“好不好”,切實以百姓需要為(wei) 導向,提升服務質量,尤其在服務疫情常態化管控、助力生活圈建設、促進夜經濟發展等適配度高的場景發力。
《報告》顯示,目前共享單車騎行距離全麵增長,短途騎行需求大幅降低,2公裏以上中長距離騎行需求顯著增長。共享單車騎行平均距離1.5公裏,比2020年有所增加,蘭(lan) 州、沈陽、鄭州等城市增加明顯。共享電單車單次騎行平均距離2.4公裏。單車單次騎行平均時長10.7分鍾,電單車單次騎行平均時長13.4分鍾。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孔令斌認為(wei) ,共享騎行在承擔短距離接駁的同時,承擔“點對點”全過程出行的比例也在逐步提升。為(wei) 適應需求變化,企業(ye) 應持續優(you) 化共享單車運營組織,加大對通勤、休閑娛樂(le) 等全過程出行需求集中場景的服務適配;政府方麵需持續改善慢行基礎設施條件,提升非機動車道空間環境品質,切實便利老百姓騎行出行。
共享騎行對夜經濟繁榮有積極推動作用。《報告》顯示,夜間騎行比例上漲,南方城市更為(wei) 突出,共享單車夜間騎行占比7.7%,共享電單車夜間騎行占比10.4%。廈門、福州、杭州等城市夜間騎行占比增幅較大。共享電單車有效促進了城市夜間經濟繁榮,拓展餐飲業(ye) 輻射範圍。以成都著名的犀浦夜市為(wei) 例,夜市周邊的騎行強度呈現“早低晚高”趨勢,在17時至23時達到峰值,期間訂單量占全天的52.2%。犀浦夜市周邊共享電單車的平均出行距離達到2.5公裏,較步行、自行車大大拓展了其輻射範圍。
共享單車軌道周邊騎行距離增幅明顯。納入此次研究的城市中77%的軌道站點已有共享單車服務,共享電單車的接駁功能日益完善。300公裏以上軌道運營城市相對騎行強度明顯高於(yu) 其他軌道規模城市。共享單車軌道周邊騎行距離達1.4公裏,騎行距離增幅明顯,進一步拓展了軌道服務覆蓋。軌道發展從(cong) “重規模”走向“重效益”階段,通過“軌道+共享騎行”出行模式,可以有效拓展軌道服務覆蓋、促進軌道客流提升。
孔令斌認為(wei) ,“軌道+共享騎行”越來越普遍,站點周邊是各類城市共享騎行需求最為(wei) 集中、使用強度最高的地區。以需求為(wei) 導向,做好做優(you) 軌道站點周邊騎行接駁設施與(yu) 環境,提高“軌道+共享騎行”一體(ti) 化出行便捷性,是各地改善民生、提升軌道客流、促進城市綠色出行的重要工作。
在很多城市,通勤人口是共享騎行的主力軍(jun) 。《報告》顯示,共享單車各城市平均服務通勤人口占比接近80%,其中西安、成都、深圳占比超過90%。共享電單車服務通勤人口占比50%,遠低於(yu) 共享單車,但部分城市表現突出,南寧、銀川、昆明、呼和浩特等城市已經形成較大服務規模,共享電單車服務通勤人口占比超過70%。
當前,共享電單車加速普及,個(ge) 別城市已形成較大規模,成為(wei) 共享騎行的服務主體(ti) 。在推進共享電單車發展的過程中,其安全性一直備受關(guan) 注。
為(wei) 此,相關(guan) 企業(ye) 采取積極措施確保共享電單車的安全。通過限製騎行速度、提供安全頭盔、落實用戶實名認證、嚴(yan) 防違法超載、強化騎行安全教育、組建專(zhuan) 業(ye) 的維保團隊、建立非機動車騎行安全監管係統等措施,保持良好的車輛狀態,提升用戶騎行安全性。同時,還通過閉環管理保障電動車充電安全。相關(guan) 企業(ye) 從(cong) 場站選址、改造、運營三個(ge) 重要環節係統布置,主動預防,通過安裝具備獨立消防設備且符合室外安全與(yu) 消防要求的充換電櫃,實現充換電安全閉環管理,大幅度降低火災安全隱患。
孔令斌認為(wei) ,對於(yu) 共享電單車的發展,應順應發展趨勢,以滿足老百姓現實需要為(wei) 導向,持續加強政策研究,通過科技保障、管理創新等方式,因城施策、包容審慎地推進共享電單車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亢 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