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看!村裏也有“科技館”

發布時間:2022-11-07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還有這樣的“科技館”?它“坐”著麵包車,走街串巷;它“紮”進梯田間、窯洞旁,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身邊的“常住戶”;它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被視作中國科普經驗帶給世界的貢獻……

  你知道嗎?最近10年,全國建成農(nong) 村中學科技館1112座!14個(ge) 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680個(ge) 縣,90%都有啦!

  一張折疊桌、幾個(ge) 大箱子、一輛麵包車,就是“科技館”的全部家當。河南省淮陽中學教師劉華東(dong) 的另一個(ge) 身份,是周口市淮陽區農(nong) 村中學科技館館長。他經常帶著這個(ge) “科技館”走街串巷。

  今年8月,淮陽區黃集鄉(xiang) 黃德寺村,黃土場院裏的樹蔭下,劉華東(dong) 展示著“絕活”——眼看著一團火,“呼”一聲,在他手中燃起,一瞬間又沒了。

  “咋樣?沒事吧?”

  劉華東(dong) 向觀眾(zhong) 中的幾個(ge) 孩子攤開手掌。

  “沒事!沒事!”孩子們(men) 嚷嚷起來。

  大人們(men) 也很疑惑:“這是咋弄的呢?”

  劉華東(dong) 這一手“火焰掌”,賺足了眼球。

  “為(wei) 啥我的手不怕火燒?”劉華東(dong) 解釋,“這水裏擠了洗潔精,把這種叫丁烷的氣體(ti) 通進去,你們(men) 看,是不是起泡沫了?我這隻手在水裏浸濕了,抓這個(ge) 丁烷氣泡,氣體(ti) 燃燒時間很短,根本不會(hui) 燒傷(shang) 我的手。”

  不僅(jin) 有“火焰掌”,一下午工夫,“雞蛋旋轉”“沉浮子”“隔空控球”“斜立易拉罐”,劉華東(dong) 將這些科學小實驗演示了個(ge) 遍。放假的娃娃們(men) 圍住劉華東(dong) 的折疊桌,不停地驚呼;膽大的,還拿起劉華東(dong) 的“道具”——易拉罐,擺弄著,想斜立起來。

  “這事兒(er) 好!”村民羅永亮一邊看,一邊點頭,“好得很,誰不想叫娃兒(er) 也擺弄擺弄機器人;還有這些個(ge) 實驗,城裏娃學的,俺們(men) 也想叫娃學咧,你看這些娃稀罕的,這可不比在家耍手機強得多?”

  金烏(wu) 西墜,劉華東(dong) 要走時,一個(ge) 娃拉著他問:“劉老師,你啥時候還來?”一群娃圍上來:“就是就是,能多來俺村幾回不?”

  “別看我這‘科技館’簡易,可到哪兒(er) ,都很受歡迎。”劉華東(dong) 對記者說,“咱們(men) 農(nong) 民也都想叫娃們(men) 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學習(xi) 資源呢!”

  在他看來,國家支持農(nong) 村的科普公益活動,就像源頭活水,激發了鄉(xiang) 村對科普的更多需求。“我們(men) 把科學知識帶到村裏,就像一條條小溪,要是越來越多,匯聚到一塊,那不就把咱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娃娃的整體(ti) 素質都提高了嘛!”

  喜歡科技館的,可不止黃德寺村的大人孩子。

  在寧夏西海固龍王壩村,也有個(ge) 超“火爆”的科技館。

  記者一路尋去,卻見村莊、民宿、瓜果林在黃土高原的溝裏延伸,盡是如畫的田園美景,哪有科技館的影子?

  到了村邊,耳聽人聲嘈雜,循聲找去,穿過高掛紅燈籠的磚砌窯洞,“寧夏西吉縣龍王壩鄉(xiang) 村科技館”赫然在前。

  院裏的綠草皮上,有學生正在搞機器人競賽,喧鬧聲正是因他們(men) 而起。步入室內(nei) ,國產(chan) 大飛機C919模型、航空母艦模型、模擬宇宙飛船、海洋動物標本……真叫一個(ge) 琳琅滿目!

  若非親(qin) 眼所見,誰能想到,這村裏,還真有個(ge) 像模像樣的科技館!

  “甭看在村裏,我們(men) 可一點都不業(ye) 餘(yu) !”龍王壩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龍王壩科普小鎮負責人焦建鵬頗自得地說,“這些展品,都是寧夏科技館捐贈的,西寧市人能在科技館裏看到啥,學到啥,在咱這一樣行!”

  這個(ge) 科技館,那可出了名!不僅(jin) 引來了四鄰八鄉(xiang) 的爺老鄉(xiang) 親(qin) ,還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

  “有了科技館,最大的變化,就是村裏人不那麽(me) 封閉了,對外界的認知變了。”焦建鵬順手指著國產(chan) 大飛機C919模型說,“就說這個(ge) 吧,新聞也說過呢,可哪兒(er) 有親(qin) 眼看到感觸深?現在到這一看,大家都說,嗬!咱國家厲害,都有自己的大飛機了,特別自豪!”

  焦建鵬還打算再弄個(ge) 星空望遠鏡、星空酒店和VR體(ti) 驗館。“龍王壩村,不光要有傳(chuan) 統文化,還要有高科技。”他說,“我們(men) 西海固人就是不服輸,就是要叫村裏人,也知道咱國家最牛的科技是什麽(me) ,叫大家緊跟時代,思想不落伍。”

  其實,當前的農(nong) 村科普,不光有“科技館”,還有科普大篷車,10年來,大篷車行駛裏程已超過5000萬(wan) 公裏,光活動就搞了24.9萬(wan) 次。還有“流動科技館”,10年跑了1888個(ge) 縣。這可都是在讓“科學”和大家夥(huo) 更親(qin) 近,讓科普公共服務更均等,拉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沿著科技創新的路,一起朝前奔!

  拉著農(nong) 民朝前奔的,還有許多躬身鄉(xiang) 村的科技工作者: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院士一手建立的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白寨鄉(xiang) 科技小院,登上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一處院落,幾間平房,科技小院就是個(ge) 開放的“科技館”。從(cong) 2009年至今,小院已經堅持了13年。大門天天開著,村民有事就進來,有時拿著苗:“老師,你看看這苗兒(er) ,是有啥問題?”有時抓隻雞:“專(zhuan) 家,這雞不吃食,咋弄嘛?”問題五花八門,張福鎖院士的學生們(men) 不僅(jin) 口頭解答,還要演示給大叔大媽看,和他們(men) 商量著解決(jue) 問題……

  科技小院進駐幾年,曲周縣農(nong) 民知識水平大幅提高。張福鎖的學生曹國鑫將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xie) 成文章,在《自然》發表。

  為(wei) 何能登上《自然》?曹國鑫覺得,是因為(wei) 這給其他以小農(nong) 戶為(wei) 主的發展中國家,在提升農(nong) 民素質、綠色增產(chan) 和精準扶貧方麵,提供了可供借鑒的中國經驗。

  今年,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等聯合發文,把科技小院向全國推廣。看來,科技到村裏,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都受歡迎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