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化讓交通更智能

發布時間:2022-11-07 10:00:00來源: 經濟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十年來,我們(men) 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機場港口、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交通物理設施不斷完善,讓交通係統“肌肉”更強健,百姓出行有了更堅實的依托。而數字技術與(yu) 交通融合產(chan) 生的化學反應,則讓交通係統“大腦”更智能,百姓能更便捷地享受出行服務——鐵路互聯網售票比例超過80%;電子客票應用覆蓋全國高鐵和城際鐵路站、800個(ge) 道路客運站和200多家機場;高速公路客車ETC使用率超過71%……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ye) 在不斷提升規模的同時,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要素,加快行業(ye) 信息化重點工程和示範試點工程建設,不斷提升交通運輸信息化數字化發展水平。不過,麵對全球最大規模、最複雜的交通需求,我國發展數字交通任務仍然艱巨。未來數字交通建設重點在哪裏?還有哪些痛點?如何讓公眾(zhong) 更有獲得感?

  提升基礎設施數字化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對此,交通行業(ye) 已有共識,此前發布的《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交通要全方位向“數”融合,為(wei) 我國交通運輸行業(ye) 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時期,我國交通運輸行業(ye) 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基礎設施電子地圖基本全覆蓋,“互聯網+”便捷交通創新應用成效顯著,“掌上出行”等新業(ye) 態不斷推出,“互聯網+”高效物流服務新模式新業(ye) 態不斷湧現,線上物流組織效率不斷提高。

  “盡管行業(ye) 信息化數字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還存在許多不足。”交通運輸部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目前行業(ye) 數據基礎依然薄弱,數據采集能力難以滿足發展需要。與(yu) 此同時,不同方式和領域之間數字發展水平不平衡,縱向的全國一體(ti) 化協同應用較少,橫向的綜合性應用尚未充分整合、有效聯動;關(guan) 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關(guan) 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不足;先進信息技術與(yu) 交通運輸的融合深度、廣度仍顯不足,可規模化複製推廣的模式和標準尚未形成,重建設輕運維問題依然存在。

  針對這些問題,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給出了相關(guan) 建議。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榕在“創新技術賦能,構建數字交通‘新場景’”研討會(hui) 上表示,交通數字化的發展重點應落在基礎設施和裝備、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數字化發展生態方麵。要通過數字交通全覆蓋、全要素展現交通新業(ye) 態。

  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院長石寶林介紹,目前已經批複了3批348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從(cong) 中可以看到數字交通建設的發展方向主要體(ti) 現在4個(ge) 領域:一是基礎設施領域的“感知提質”。以提升安全、效能、服務品質為(wei) 發展方向,發展數字化勘察設計、智慧基礎設施、智能維護運營。二是交通裝備領域的“智能高效”。發展新型軌道交通係統、自動駕駛汽車等新型載運工具和智能建造裝備,保障安全和降本增效。三是運輸服務領域的“互聯便捷”。為(wei) 旅客、貨主提供便捷經濟可靠的服務,如全流程的電子客票等。四是行業(ye) 治理領域的“在線協同”。政府、企業(ye) 等業(ye) 務係統相互協同,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線上“一站式”政務服務。

  打造綜合交通“數據大腦”

  11月2日,浙江寧波舟山港六橫公路大橋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這項世界級跨海大橋工程由中國鐵建大橋局、中國鐵建港航局聯合承建。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工程充分發揮數據和數字技術的作用,采用智慧建造技術,將建立“一平台五係統”,即融合建築信息模型、5G、技術與(yu) 安全、環境感知、實時監控等係統的控製平台。

  數據是數字交通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也是智慧交通發展的關(guan) 鍵要素,要讓數據資源在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中發揮“大腦”作用。

  《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一腦、五網、兩(liang) 體(ti) 係”的數字交通發展格局。其中首要任務就是要完善部、省兩(liang) 級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台架構,推進綜合交通大數據體(ti) 係建設,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綜合開發和智能應用,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

  具體(ti) 來說,“數據大腦”就是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以數據、算力、算法為(wei) 基礎支撐的一種現代交通數字基礎設施。它的迅速發展和應用,正改變著交通控製和管理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給出了一個(ge) 形象的比喻:“‘交通大腦’通過感知來形成類似人腦的智慧交通判斷、決(jue) 策係統,讓交通像人的四肢一樣靈活。”陳湘生表示,借助“交通大腦”,未來各類新型交通工具將更快、更靈活,車內(nei) 信息及車輛之間將實現信息實時感知與(yu) 交互,全新的出行模式會(hui) 讓出行更加智能、安全、舒適。

  對於(yu) 如何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長君提出兩(liang) 點建議:一是要高度重視數據質量,數據需要融合並擴充維度,找到滿足需求的參數和有價(jia) 值的信息;二是通過建設“數據大腦”匯聚多方麵動靜態的數據,通過合適的算法、準確的模型,開發出解決(jue) 交通運輸行業(ye) 實際問題的係統、平台或應用。

  推進智慧交通新基建

  近日,12306再次迭代升級,上線多個(ge) 便民功能。如在APP上將車站名和城市名進行了清晰標注,當旅客購票遇到一個(ge) 城市有多個(ge) 火車站時,再也不會(hui) 犯迷糊了。實際上,12306網站一直根據用戶需求的變化持續升級。

  專(zhuan) 家表示,發展數字交通的重要目的就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更高質量、更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必須要堅持以需求為(wei) 導向,不斷提升交通運輸效率和服務品質,讓數字交通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zhong) ,增強廣大群眾(zhong) 的幸福感、獲得感。

  在這個(ge) 過程中,企業(ye) 要更多發揮作用。一方麵,企業(ye) 特別是科技型企業(ye) 擁有大量的高新技術,可以在數字化發展中提供更多支撐。另一方麵,企業(ye) 直接服務群眾(zhong) ,能夠及時發現需求,不斷調整目標方向,讓數字技術發揮更大功能。

  一些交通建設領域的企業(ye) 在交通數字化應用方麵已經進行了積極探索。比如,中交集團積極探索“交通+數字化”,在無人駕駛和車路協同方麵,通過全路段感知係統實現全過程管控。在重慶豐(feng) 都和涪陵高速公路打造的車路協同項目中,以快速、快捷的信息傳(chuan) 遞提升服務水平。在雲(yun) 南服務區探索打造“線上一平台、線下一張網”,為(wei) 乘客提供吃、住、行、遊、購、娛全方位的出行服務。

  互聯網及平台企業(ye) 憑借技術優(you) 勢也能在滿足群眾(zhong) 需求中發揮良好作用。百度智能交通首席科學家聶小建介紹,百度打造了一套“麵向未來,服務當下”智能交通解決(jue) 方案:既可以解決(jue) L4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長尾難題,又能解決(jue) 交通管理及交通運輸上的實際問題。在北京亦莊,通過對329個(ge) 路口進行智能化升級,讓市民出行更便捷;在重慶永川,智慧交管“上崗”後,市民們(men) 享受到更高效、安全的出行體(ti) 驗;在京雄高速,通過車路協同技術初步破解準全天候通行難題,卡車司機們(men) 不再受大霧等天氣影響。

  “隨著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yu) 交通領域,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互聯網出行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線上物流組織效率不斷提高,行業(ye) 聯網協同管理不斷深入,網絡安全與(yu) 技術支撐體(ti) 係基本建立。”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岑晏青表示,未來的數字交通發展,應麵向安全、便捷和綠色出行需求,讓人民群眾(zhong) 更有獲得感。此外,要圍繞智慧鐵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領域加快推進交通新基建,掌握未來交通創新發展主動權。(顧 陽 齊 慧 崔 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