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科事、懷人文情的“大先生”——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楊叔子
【追思】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張銳 光明日報通訊員 高翔 程曉
11月4日晚,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機械工程專(zhuan) 家、原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做工科事,懷人文情”“老校長千古”“是我們(men) 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楷模”……消息傳(chuan) 來,這位“大先生”成為(wei) 幾代人共同的懷念。
“首先要學會(hui) 做人,同時必須學會(hui) 做事;以做事體(ti) 現與(yu) 升華做人,以做人統率與(yu) 激活做事。”在《往事鉤沉》書(shu) 中,扉頁上便是這句楊叔子親(qin) 筆寫(xie) 下的話,也是他一生的寫(xie) 照。
他帶領團隊開辟了我國智能製造研究的新領域,是國內(nei) 智能製造的首倡者;他攻克了鋼絲(si) 繩斷絲(si) 定量檢測等國際難題,為(wei) 我國機械工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率先在理工類院校中倡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辦起了文科教育……
“報國沒有本事不行”
楊叔子的一生成就斐然,卻一直保持著謙遜。
不久前,他對愛人徐輝碧說:“回顧我這一生,在黨(dang) 的培育下,在同誌們(men) 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工作,我是幸福的。”
1933年,楊叔子出生在一個(ge) 書(shu) 香世家。他的父親(qin) 是被譽為(wei) “辛亥風雲(yun) 人物”的民主革命先驅楊賡笙。父親(qin) 提出的“清廉愛國,師表崇德”的家風庭訓,影響了楊叔子一生。
隨著父親(qin) 躲避抗日戰火的歲月,楊叔子無法進入小學接受正規教育,5歲起便在父親(qin) 指導下念古書(shu) 。9歲踏進學堂,楊叔子已遍讀“四書(shu) ”、《詩經》、《尚書(shu) 》,唐詩三百首與(yu) 百篇古文更是爛熟於(yu) 心。
1952年,國家百廢待興(xing) ,懷揣工業(ye) 報國夢,楊叔子報考了武漢大學機械係。1953年,他轉入新成立的華中工學院機械工程係繼續學習(xi) 。
“我一生的體(ti) 會(hui) 就是,學好業(ye) 務、做好工作、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德行,報國沒有本事不行。”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從(cong) 小便在楊叔子心中埋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20世紀80年代,楊叔子公派前往美國做訪問學者。臨(lin) 近訪問期滿,他放棄國外優(you) 厚待遇拒絕延期,毅然踏上回國的路程。有人問他:“為(wei) 什麽(me) 要回國?”楊叔子反問:“為(wei) 什麽(me) 不回國?”
“楊院士是我國機械工程領域公認的學術泰鬥,他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智能製造研究,在無損檢測、故障診斷、時間序列分析等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開拓了機械學科新領域新方向。”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尹周平說。
學高為(wei) 師,德高為(wei) 範
楊叔子常說,人生在勤,貴在堅持。在華中科技大學,流傳(chuan) 著這樣一段故事:為(wei) 了節約時間,楊叔子全家人一直在學校食堂進餐,未在家中做飯,直到女兒(er) 結婚後才有了改變。
學高為(wei) 師,德高為(wei) 範。他還是學生們(men) 的良師益友,他的教育思想、科學精神與(yu) 人文情懷,培養(yang) 了一代又一代學子。
2022年初,楊叔子將其所獲首屆國家級教材先進個(ge) 人獎金22萬(wan) 元捐贈給校教育發展基金會(hui) ,成立“楊叔子教育基金”,主要用於(yu) 華中科技大學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養(yang) 。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康宜華回憶起恩師對治學科研的嚴(yan) 謹和對青年無私的關(guan) 懷,仍感慨萬(wan) 分:“楊院士最多時帶過20多個(ge) 學生,學生無論何時把論文交給他修改,第二天一定會(hui) 收到反饋,並且密密麻麻、圈圈點點地提出修改意見。甚至細微到‘和’和‘與(yu) ’、‘的’‘地’‘得’等字詞的運用,老師都會(hui) 一一糾正。”
把科學和人文融合起來
雖然是理工生,楊叔子卻浪漫細膩,熱愛文學,常常寫(xie) 詩。他深知,文學對於(yu) 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教育必須把科學和人文融合起來,大學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製器’。”楊叔子的話鞭辟入裏。
“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的大學生,英語四級過不了關(guan) 就不能獲得學位證書(shu) ,這一點我讚成。因為(wei) 要改革開放,要中外交流。但是漢語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順,居然可以拿到學位證書(shu) 。請問楊校長,這應作何解釋?”
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的楊叔子收到一位學生的來信後,又想起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幾位美籍華人對他說:“中國大學生,英語很好,專(zhuan) 業(ye) 知識很棒,可是對中國古典文化、民族曆史、地理知識知之甚少。”
這兩(liang) 件事情,引起了楊叔子的深思。於(yu) 是,他希望通過實行文化素質教育,通過科學教育與(yu) 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來培養(yang) 愛國情懷與(yu) 創新意識兼備的現代大學生。
“那是我向文學院劉獻君老師匯報發展文科的個(ge) 人想法被楊校長知道後,他打電話約我談話,主要圍繞理工科大學辦文科、為(wei) 什麽(me) 建議成立文學院這兩(liang) 個(ge) 問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yu) 信息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吳廷俊回憶楊叔子對新聞學、對新聞教育的支持,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在楊叔子的倡導下,學校係列人文講座開辦,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暴”由此發端,並迅速影響全國高校。在人文講座的講壇上,更是不乏楊叔子的身影與(yu) 聲音,學生們(men) 都說:“聽楊院士講座是一種享受。”楊叔子講話各種用典信手拈來,連珠炮似的說話風格,深受學生們(men) 喜愛。
如今,中國高等教育界傳(chuan) 頌著楊叔子的一句名言:“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然而,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沒有民族傳(chuan) 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hui) 異化,不打自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喻家山下,那個(ge) 科技報國、育人不倦、知行合一的“大先生”,將永駐華中大人的心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