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時評】創新驅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11-08 09: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盤和林(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體(ti) 經濟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製造業(ye) 是實體(ti) 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製造業(ye) 代表了更高的實體(ti) 經濟發展水平。

  深化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從(cong) 打造機製、健全環境、推動全產(chan) 業(ye) 創新等方麵入手,進一步發揮創新驅動作用,促進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首先,充分協同調動各方力量,打造政府、產(chan) 業(ye) 和高校之間的三螺旋係統創新機製。在這個(ge) 係統中,產(chan) 業(ye) 是社會(hui) 生產(chan) 的場所,承擔完成最終產(chan) 品的任務;政府是社會(hui) 契約的來源,確保社會(hui) 資源的相互作用和產(chan) 品交換;而高校則是知識與(yu) 技能的搖籃,是知識經濟的孕育者。三者既保留自身的獨特性、發揮自身優(you) 勢,又互相交叉協作,實現多邊溝通,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持續穩定的創新流。

  在這個(ge) 三螺旋係統創新機製中,政府方麵要發揮自身特殊職能,對區域的創新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管理,規範和引導整個(ge) 創新機製的合理運轉,通過製定一係列政策鼓勵高校和企業(ye) 開展合作,維護良好校企關(guan) 係、擴展創新渠道,提高成果轉化效率;同時健全資本市場,樹立長期價(jia) 值投資理念與(yu) 創新理念,強化金融機構理性投資的占比,為(wei) 企業(ye) 和高校的創新工作提供支持。

  在高校方麵,要積極探索改革人才與(yu) 科研管理模式,通過課程設置、項目申報等方式深化人才培養(yang) 機製,遵循政策方向和社會(hui) 需求進行科學研究,並與(yu) 企業(ye) 建立緊密的產(chan) 學研聯係,在推動企業(ye) 資源流向高校的同時,促進高校資源走向社會(hui) ,並對人才轉崗創業(ye) 給予更多的寬容,不再人為(wei) 設置知識流轉和科研變現的壁壘。

  在企業(ye) 方麵,企業(ye) 自身在利潤最大化驅動下,應當更加關(guan) 注長遠利益;同時為(wei) 高校和自身的技術創新提供資本支持,將高校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效率的提升,助力政府、企業(ye) 、高校三者間形成互相協作、互相影響的創新機製,共同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落實。

  其次,深化完善科技創新研發所需要的“軟硬”環境,疏通技術落地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的渠道。其中,“軟”環境主要指政策和製度環境。具體(ti) 而言,一方麵要完善要素市場的配套製度和政策。在創新引領的新經濟時代,以數據為(wei) 代表的“新要素”已經越來越重要,和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一樣不可或缺。因而我們(men) 需要完善有關(guan) 新要素的製度規範,如數據共享的權責分配、政府部門和企業(ye) 部門的職能劃分等,還要對新要素的流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另一方麵,要借助製度的力量給創新活動創造更大的空間。這個(ge) 空間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層是要給創新主體(ti) ,包括高校、企業(ye) 更多自主權,給予創新活動更多的支持和寬容,讓他們(men) 勇於(yu) 從(cong) 事科研創新,敢於(yu) 轉型;另一層就是要給創新更多機會(hui) ,比如可以進一步完善政府、企業(ye) 以及高校之間合作共建的體(ti) 製機製,廣泛探索由企業(ye) 、高校參與(yu) 的重大創新項目,隻有給這些主體(ti) 更大的舞台,才更能夠激發他們(men) 的創新潛力。

  與(yu) “軟”環境相對應的是“硬”環境。“硬”環境主要指的是5G、大數據等高科技所需要的硬性基礎設施,包括基站、特高壓輸電網等。這些環境是孕育科技創新的基礎,也是激發企業(ye) 轉化創新成果的關(guan) 鍵。除此之外,還包括國家戰略創新的“硬核”實力。比如超算中心的建設,它為(wei) 一係列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尖端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提供算力,應用場景廣泛,從(cong) 能源化工到生物醫藥,完善科研“硬”環境,為(wei) 後續的創新活動夯實基礎,全麵加強國家戰略創新能力。

  再次,推動金融等其他服務業(ye) 的創新,反哺實體(ti)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wei) ,數字經濟最大的一個(ge) 特點就是融合,產(chan) 業(ye) 間的聯係會(hui) 越來越緊密。所以,在數字經濟時代,要推動實體(ti) 經濟的發展、促進高質量製造業(ye) 發展,功夫不僅(jin) 要下在該行業(ye) 內(nei) ,更要下在其他行業(ye) 中。應大力推動全行業(ye) 的創新,充分發揮其他產(chan) 業(ye) 對製造業(ye) 的反饋作用。以服務業(ye) 為(wei) 例,數字金融創新能夠豐(feng) 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借助金融的力量串聯拓展產(chan) 業(ye) 鏈,通過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等新業(ye) 態可以更好為(wei) 製造業(ye) 科技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幫助。

  綜上,創新驅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實體(ti) 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機製,打造政府、企業(ye) 、高校三要素螺旋創新係統,讓各主體(ti) 在協作中形成創新合力;打造科技創新的“軟硬”環境,為(wei) 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還應重視其他產(chan) 業(ye) 的創新支持,提高全產(chan) 業(ye) 的創新能力,保障我國實體(ti) 經濟穩定運行,助力我國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