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見“證”大興安嶺綠色變遷

發布時間:2022-11-14 09: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王瀟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內(nei) 蒙古單元的一個(ge) 展櫃中,兩(liang) 張證件格外引人注目:一張是紅色封皮的林業(ye) 伐木操作證,另一張是綠色封皮的森林資源管護上崗證。

  證件的主人,是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森工集團根河烏(wu) 力庫瑪林場護林員耿洪廣。“真沒想到,我的兩(liang) 張證件能在北京參展!這也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禮物。”耿洪廣激動地說。

  從(cong) 伐木證到管護證,見證了耿洪廣身份的變化,更見證了大興(xing) 安嶺深處的一段生態佳話。

  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林區總麵積10.67萬(wan) 平方公裏,是我國麵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點國有林區。走進耿洪廣所在的根河烏(wu) 力庫瑪林場,放眼望去,高大筆直的樟子鬆、偉(wei) 岸挺拔的落葉鬆、色彩斑斕的白樺鬱鬱蔥蔥。這裏一畝(mu) 樹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釋放49千克氧氣,足夠65個(ge) 人呼吸。

  1992年,初中畢業(ye) 的耿洪廣進入烏(wu) 力庫瑪林場工作,成為(wei) 標準的“林二代”。2002年,他接受了隊級、場級、公司級三級崗前教育,順利通過了考試,拿到他一生中的第一個(ge) 工作證——林業(ye) 伐木操作證。

  “在林區,有了林業(ye) 伐木操作證才有資格伐木。”耿洪廣回憶,每年冬季采伐作業(ye) 期間,早上5點就要起床,和工友們(men) 吃完早餐後背著油鋸去密林深處伐木。餓了,就吃懷裏保溫的饅頭、鹹菜;渴了,就直接捧起白雪。爬冰臥雪、風餐露宿,伐木工的工作苦累難言。

  2015年,本以為(wei) 會(hui) 像父親(qin) 那樣一輩子伐木的耿洪廣,生活迎來巨大變化:黨(dang) 和國家決(jue) 定從(cong) 4月1日起,所有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商業(ye) 性采伐,轉向封山育林,涵養(yang) 生態。

  耿洪廣永遠記得那一天。3月31日11點,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森工集團在烏(wu) 力庫瑪林場舉(ju) 行了莊嚴(yan) 的“停伐”儀(yi) 式。工人們(men) 象征性地最後伐倒一棵鬆樹,然後“掛斧停鋸”,林區結束了長達63年的采伐曆史。一個(ge) 巨大的日曆式“掛斧停鋸”紀念碑在烏(wu) 力庫瑪林場永久矗立,左頁是3月31日,右頁是4月1日,寓意著林區翻開新的一頁。

  自此,20萬(wan) “伐木人”轉身成為(wei) “看林人”。放下油鋸,耿洪廣得到了人生中第二本工作證——森林資源管護上崗證。

  “也有過迷茫,放下斧鋸自己能幹什麽(me) 、能吃飽飯不?”耿洪廣笑稱,現在看來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wei) 森林旅遊、林業(ye) 碳匯、林下產(chan) 業(ye) 發展蒸蒸日上。

  當年“掛斧停鋸”的地方,現在被命名為(wei) “停伐廣場”,不同年代各種型號的砍伐運輸機器和生活用品在這裏集中展出,成為(wei) 森工文化露天博物館。這裏還建起了“中國冷極村”“房車營地”“林區風味餐廳”,人們(men) 慕名而來,隻為(wei) 體(ti) 驗零下50多攝氏度的極寒、品嚐直徑2米的大火鍋煮200斤羊肉的美味……

  視林子為(wei) 生命,是刻在林區人骨子裏的基因。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20年來,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林區森林麵積淨增100萬(wan) 公頃,森林蓄積增加3億(yi) 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9.25個(ge) 百分點,森林資源總量達到開發初期的1.47倍。

  如今,耿洪廣每天都在管護區內(nei) 巡護,進行森林生態質量檢查、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ye) 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滅火檢查等。嗬護這片綠地,成了他的日常……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