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心隨你走不再回頭”
得知自己獲得文華表演獎的那一刻,湧上心頭的,是圓滿。這個(ge) 獎是個(ge) 人的,也是集體(ti) 的,它給奮鬥10年的滬劇《敦煌女兒(er) 》劇組,給我60歲的人生、48年的舞台生涯一個(ge) 圓滿的交代。
滬劇《敦煌女兒(er) 》打磨了10年。經曆了劇本推翻重來和無數次修改打磨,遇到瓶頸時十分艱難,但我們(men) 始終沒有放棄。
這個(ge) 題材太難了。《敦煌女兒(er) 》的原型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怎麽(me) 把這位紮根大漠半個(ge) 世紀的傑出女性形象立在舞台上?怎麽(me) 講述一代代敦煌人“堅守大漠、甘於(yu) 奉獻、勇於(yu) 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怎麽(me) 體(ti) 現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jia) 值?大家擔心,用滬劇表現西北題材,難度是不是太大了。
但這個(ge) 題材也太好了。敦煌莫高窟是人類文明瑰寶,它能夠激發起我們(men) 內(nei) 心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最深沉的熱愛。樊錦詩這樣的人物故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她住土屋、喝鹹水、點油燈,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西北大漠。題材難度不一般,價(jia) 值也不一般,我認定要把這個(ge) 故事搬上舞台。
《敦煌女兒(er) 》濃縮了樊錦詩從(cong) 25歲到80歲的人生經曆。從(cong) 兩(liang) 掛小辮的青年到風華正茂的中年,再到白發蒼蒼的老年,劇中的樊錦詩在不同年齡段穿梭,有時“搶裝”時間不足一分鍾,不僅(jin) 是外形上的“此時非彼時”,更有知識涵養(yang) 、精神氣質的變化,要求演員一定要有真情實感,要形神俱融,要把自己變成角色本身。
創作,從(cong) 深入生活開始。10年間,我一次次去敦煌,抓住一切機會(hui) 近距離接觸樊錦詩。采風過程中,我越來越理解她,這種理解是在敦煌的一次次散步、聊天中建立起來的。我揣摩她的一顰一笑,說話的語氣、走路的步態。她剛剛到敦煌時,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親(qin) 人在身邊,那種孤獨難以想象。但她告訴我,隻要進了洞窟,就會(hui) 忘記所有艱難。這種近距離的了解,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詮釋人物。
在創作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呈現的《敦煌女兒(er) 》有260多句唱詞,匯聚了滬劇最具表現力的各種板式。劇中樊錦詩的唱段最長達近20分鍾,很多唱段,我是一邊流淚一邊唱的。“見到你,萬(wan) 物沉寂唯你風流,那一刻,心隨你走不再回頭……”看過演出,許多觀眾(zhong) 說,舞台上藝術化了的樊錦詩令人感到真實而溫暖。
我感恩和《敦煌女兒(er) 》的相遇,更希望這部作品能把滬劇帶向更廣闊的天地。滬劇自誕生以來,一直與(yu) 時代同步,前輩藝術家從(cong) 不把眼光局限在上海、局限在兒(er) 女情長。如果不向前走,劇種原有的優(you) 勢很快就會(hui) 失去。咬定青山不放鬆,我們(men) 要在傳(chuan) 承藝術本體(ti) 、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用濃濃的滬劇味道去塑造和呈現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內(nei) 涵的好戲,為(wei) 滬劇藝術留下寶貴的財富。我要用真誠的表演把自己感受到的燦爛和崇高,真真切切地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
(作者茅善玉 為(wei) 上海滬劇院院長,本報記者曹玲娟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