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矗起絲路新城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王藝釗
群山萬(wan) 壑盡,大漠孤煙直。初冬時節,扼守南北疆交通咽喉的鐵門關(guan) ,更顯巍峨壯觀。
羊腸小道在曲折幽深的峽穀中延伸。兩(liang) 側(ce) 山崖如刀劈斧鑿般陡峭,從(cong) 山腳到山巔,光禿禿看不見丁點綠色,陽光照在裸岩上,鐵光寒寒。
巍峨的關(guan) 樓出現在眼前,牌匾上“絲(si) 路雄關(guan) ”四個(ge) 大字蒼勁有力。關(guan) 旁石崖上,“襟山帶河”幾個(ge) 隸書(shu) 大字清晰可見。門樓一側(ce) 的山坡上,保留有屯兵的遺址,還有清代戰亂(luan) 時期留下的藏兵洞;另一側(ce) 的峽穀中,孔雀河依山傍柳,水流潺潺,增加了幾分秀氣和柔美。
“因為(wei) 此處地勢險固、易守難攻,從(cong) 晉代開始就設立了關(guan) 口,被公認是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guan) 的最後一關(guan) 。”兵團第二師鐵門關(guan) 市文聯退休幹部張萬(wan) 平說,曆史上這裏不僅(jin) 交通不便,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遍地礫石、黃沙翻滾,杳無人煙。
有詩為(wei) 證。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曾兩(liang) 度途經鐵門關(guan) ,專(zhuan) 門賦詩一首:“鐵關(guan) 天西涯,極目少行客……”
直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人民解放軍(jun) 來到這裏,亙(gen) 古荒原才開始有了勃勃生機。
張萬(wan) 平把記者帶進第二師鐵門關(guan) 市革命曆史紀念館。一張大幅黑白照片上,意氣風發的王震將軍(jun) 挽起褲腿,跳進水渠中,激動地捧起清澈的渠水灑向空中。這是1951年5月15日,由1300多名解放軍(jun) 官兵,手拿坎土曼,僅(jin) 用8個(ge) 月時間就修建完工的大渠,將軍(jun) 專(zhuan) 門命名其為(wei) “十八團渠”。
幹涸的土地有了水的滋養(yang) ,開始一點點綠起來。十八團渠在70多個(ge) 春秋裏晝夜不息,讓戈壁荒灘上長出了品質優(you) 良的長絨棉、酥甜可口的庫爾勒香梨、遠銷各地的番茄。直到今天,這條經過數次改造、長68公裏的主幹渠,仍灌溉著二師和庫爾勒市的50萬(wan) 畝(mu) 良田。
渠水不僅(jin) 澆灌了良田,還推動著一座軍(jun) 墾新城的誕生。2012年12月29日,經國務院批複同意,兵團第二師鐵門關(guan) 市正式掛牌成立,這塊土地揭開了新的發展篇章。
10年間,這座邊塞新城一天天變大變美,建成區麵積增加2.67倍,綠地公園、亭廊花架在人們(men) 眼皮底下一天天地增多。城區內(nei) ,重建了鐵門關(guan) 樓。沿樓梯拾級而上,向北,可仰望白雪皚皚的霍拉山峰;往南,可俯視綿延起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當然,最養(yang) 眼最宜人的還屬腳下那個(ge) 綠樹成蔭的城區。
昔日那個(ge) “極目少行客”的“天西涯”,變身成了高樓林立、商賈雲(yun) 集、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絲(si) 路新城。
在新城裏過上新生活的人們(men) ,把十八團渠流經城市的部分稱為(wei) “將軍(jun) 河”,把依河而建的路叫“將軍(jun) 路”。將軍(jun) 河上大小橋梁22座,座座都有名字:三五九旅橋、南泥灣橋、軍(jun) 墾橋、為(wei) 民橋、青山橋、淩雲(yun) 橋……作為(wei) 出生於(yu) 此、成長在此的“兵二代”,張萬(wan) 平對這些橋如數家珍,每座橋都能講出個(ge) 一二三來。
“你瞧,軍(jun) 墾橋上刻下的詩句‘揮汗邊疆描錦繡,屯墾荒野繪桑麻’不正是‘兵一代’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嘛!”張萬(wan) 平說道。
就在張萬(wan) 平為(wei) 這座新城賡續了紅色血脈、保留了軍(jun) 墾特色而欣慰的同時,年青一代的新兵團人,已經跟鐵門關(guan) 一起奔跑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
1996年出生的何雲(yun) 飛,是個(ge) 雲(yun) 南姑娘,前年大學畢業(ye) 後來到鐵門關(guan) 市交通運輸事業(ye) 發展中心工作。
她熟練駕駛汽車,帶記者行駛在筆直平坦的庫鐵大道上。這條雙向四車道、38公裏長、由兵地雙方共建的新通道,將鐵門關(guan) 與(yu) 庫爾勒這兩(liang) 座南疆重鎮連接形成了“半小時經濟圈”,道路兩(liang) 旁的采摘園、農(nong) 家樂(le) 生意都紅火了不少。
市區內(nei) ,塔吊林立,處處繁忙施工景象。鐵門關(guan) 火車站,主體(ti) 基本完工,即將交付使用。這裏原本是南疆鐵路上一個(ge) 小的越行站,改建後客貨運功能進一步擴容,將打造成南疆鐵路的交通節點。
就連茫茫沙海中,也是紅旗招展,馬達轟鳴。二師38團到且末縣塔中鎮的沙漠公路施工現場,近百輛大型施工機械推平沙丘,鏖戰沙海,在無人區中修築生命通道。施工場麵的短視頻上傳(chuan) 網絡後,引來億(yi) 萬(wan) 網友“圍觀”。
更令人稱奇的還有常態化運營的國內(nei) 首條大型貨運無人機航線。在第二師30團雙豐(feng) 通用機場,一架載重1.5噸的大型貨運無人機“嗖”的一聲升空,飛往一師阿拉爾市,其空中巡航速度為(wei) 160至200公裏/小時,巡航距離1000餘(yu) 公裏,可輕鬆實現當日往返。目前其運營方已經與(yu) 京東(dong) 物流、中國郵政等展開合作,共商“空中駝隊”航線。
這兩(liang) 年,交通領域多少個(ge) 項目完工、多少個(ge) 新項目開工,何雲(yun) 飛已經記不清楚。她知道,鐵路、公路、機場項目多點開花,國道、省道、師與(yu) 團、團與(yu) 連的路網越織越密。距離鐵門關(guan) 市800公裏的38團,位於(yu) 二師的最南端,一直是交通最不便利的末梢,如今,這裏正在全力推進新建機場各項前期工作,補齊交通短板。
人暢其行,物暢其流。四通八達的交通,讓鐵門關(guan) 從(cong) 昔日“天下最後一關(guan) ”,到向西開放的前沿一關(guan) 。依托二師上市企業(ye) ,鐵門關(guan) 還組建了中歐班列南疆物流集散中心,各種農(nong) 特產(chan) 品從(cong) 這裏裝箱登車,源源不斷走出國門。
年逾古稀的上海知青熊錦妹,退休後回過上海,沒多久又回到了鐵門關(guan) 。她常吟誦著那首傳(chuan) 唱70載的軍(jun) 墾歌謠:“塔裏木踏進不想出,變綠洲賽明珠;塔裏木踏進永不出,繼承者繪宏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