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承新徑

發布時間:2022-11-14 10: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蘭(lan) 州11月13日電 題: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chuan) 承新徑

  作者 閆姣

  夜幕降臨(lin) ,42歲的甘肅天水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山刺繡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劉雲(yun) 帆,端坐繡架前,輕撚絲(si) 線,中指配合拇指輕彈繡花針,指法嫻熟,動作輕盈,如是反複,在繡品上勾勒出了敦煌壁畫中經典圖案——水月觀音。

  受祖母熏陶,劉雲(yun) 帆從(cong) 小癡迷刺繡,也經常接觸刺繡知識。上初中時,他從(cong) 往返絲(si) 綢之路做生意的親(qin) 戚口中得知,飛天、駱駝、絲(si) 路風光是不少手藝人的作品題材。從(cong) 那時起,他多次往返敦煌,鑽研起了千年前的敦煌刺繡,積累了不少敦煌刺繡的理念和故事。

  近年來,劉雲(yun) 帆為(wei) 多國外交官展示過隴繡非遺技藝,不少作品與(yu) 富含敦煌刺繡元素的絲(si) 綢之路有關(guan) 。其中,以絲(si) 路為(wei) 原型的原創雙麵繡《玉帛之路》,獲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大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敦煌菩薩》被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收藏,《敦煌遺韻》被中國台灣大漢學院收藏。

  敦煌刺繡曆經南北朝的發展,在唐代達到頂峰。在針法上,弱化了繁雜的鎖針繡,轉而運用劈針繡、平針繡和加金繡;在題材上,增加了佛像、佛經、壁畫等佛教題材。從(cong) 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刺繡數量最多,技法多樣,也最精彩。

  敦煌莫高窟出土最重要的刺繡作品之一,是現藏於(yu) 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不同於(yu) 敦煌壁畫與(yu) 彩塑長盛不衰的國際知名度,敦煌刺繡近年才逐漸走進人們(men) 視野,研究者少,研究成果也較為(wei) 有限。

  “敦煌刺繡技法有自己的‘法度’,不似民間刺繡那般跳躍和靈活。”劉雲(yun) 帆稱,敦煌刺繡中很多繡品是佛教題材,圖案、配色需沉穩、厚重、莊嚴(yan) ,而劈針繡使原本光滑的絲(si) 線變成“啞光”質地,所繡佛像端莊大氣。

  地處三大高原交匯地的甘肅,兼具遊牧文化、農(nong) 耕文化、絲(si) 路文化,文化交融與(yu) 碰撞也體(ti) 現在繡品上。在劉雲(yun) 帆看來,相較於(yu) 其他需雙手配合的複雜針法,劈針繡單手就可完成,便於(yu) 遊牧民族移動時靈活完成刺繡,同時,該針法所繡繡品耐磨,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符合當時人們(men) 繡佛像的條件。

  係統性挖掘整理古代敦煌刺繡,是劉雲(yun) 帆這兩(liang) 年最緊要的工作之一。他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這項工作目前已進入新階段,涵蓋敦煌刺繡技法、配色、紋樣、內(nei) 涵等內(nei) 容的專(zhuan) 題,不久後將以博物館展覽或出版物的形式麵世。

  “敦煌刺繡中獨特的針法和圖案,是古代敦煌婦女獨有的智慧結晶,能反映出文化的獨特性。”劉雲(yun) 帆表示,繡品可以反映當時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地理條件、民俗風情、內(nei) 心願望,對研究古時的敦煌、豐(feng) 富敦煌文化結構層次,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有重要意義(yi) 。

  連日來,“敦煌壁畫版校服”在坊間大火,這令劉雲(yun) 帆備受鼓舞,希望加快用現代化單品“複活”敦煌刺繡的進程。

  他表示,將提取敦煌刺繡中的圖案和針法,融合敦煌壁畫、絲(si) 路風光,以及重要石窟景點等於(yu) 刺繡作品中,拓展古代刺繡的豐(feng) 富度,並將其廣泛運用到當今生活裝飾品中,以期讓古老敦煌刺繡走進更多年輕人的世界,讓這項技藝得到活態傳(chuan) 承。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