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時代活力奔湧,新經濟動能澎湃,新職業(ye) 不斷興(xing) 起。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我們(men) 相信,新職業(ye) 的從(cong) 業(ye) 人員必將擁有更大發展空間
首次標注97個(ge) 數字職業(ye) ,占職業(ye) 總數的6%;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大類中,增設了密碼工程技術人員、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金融科技師等29個(ge) 新職業(ye) ;對兩(liang) 個(ge) 大類職業(ye) 的名稱和定義(yi) 做了調整,對30個(ge) 中類、100餘(yu) 個(ge) 小類名稱、定義(yi) 做了一些調整……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2年版)》正式發布。與(yu) 2015年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淨增了158個(ge) 新職業(ye) ,總職業(ye) 數達到1639個(ge) 。新版大典適應當前職業(ye) 領域的新變化,將更好滿足優(you) 化人力資源開發管理、促進就業(ye) 創業(ye) 、推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等需要。
新職業(ye) 折射經濟新活力。職業(ye) 分類大典是職業(ye) 分類的成果形式和載體(ti) ,在開展勞動力需求預測和規劃、開展職業(ye) 教育培訓和就業(ye) 指導等工作中,都發揮著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從(cong) 1999年首次頒布國家職業(ye) 分類大典,到今年完成第二次全麵修訂,20多年間,職業(ye) 分類大典的變化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折射出我國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
新職業(ye) 體(ti) 現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是觀察我國經濟發展新動向的一個(ge) 風向標。以數字職業(ye) 為(wei) 例,新版大典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ye) ,包括“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庫運行管理員”“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等。數字職業(ye) 不斷增多,反映了各行業(ye) 數字化進程及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如今,數字職業(ye) 不僅(jin) 在一二三產(chan) 業(ye) 均有分布,且已廣泛滲透到社會(hui) 生產(chan) 、流通、分配及消費的各個(ge) 環節,反映出數字經濟給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帶來的深刻變革。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5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39.8%,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可以說,近年來新職業(ye) 不斷湧現,正是因為(wei)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經濟結構持續優(you) 化,讓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新職業(ye) 也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不斷湧現的新職業(ye) ,不僅(jin) 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發展新機遇和就業(ye) 新選擇,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相關(guan) 領域,進而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人社部陸續頒布74個(ge) 新職業(ye) ,新版大典將這些新職業(ye) 納入,有利於(yu) 提升新職業(ye) 的社會(hui) 認同度,引導更多技能人才加入新職業(ye) 。
當然,要實現新職業(ye) 與(yu) 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以新職業(ye) 為(wei) 基礎的相關(guan) 統計、標準體(ti) 係該如何建立,加入新職業(ye) 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具體(ti) 的薪酬水平怎麽(me) 樣,從(cong) 事新職業(ye) 需要經過哪些技能培訓,如何晉升評級等,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決(jue) 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自2021年起人社部已公布了10個(ge) 新職業(ye) 的國家職業(ye) 標準,並組織編寫(xie) 了相關(guan) 培訓教程;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還在工程係列裏增設了人工智能等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為(wei) 新職業(ye) 群體(ti) 提供更加科學、更有針對性的職稱評審服務。繼續加大力度,加快開發製定職業(ye) 標準,規範開展培訓,探索在新職業(ye) 領域新設職稱評審專(zhuan) 業(ye) ,提供職稱評價(jia) 服務,才能為(wei) 新職業(ye) 群體(ti) 搭建更加通暢的職業(ye) 發展通道,不斷做大挖深就業(ye) 的“蓄水池”。
新時代活力奔湧,新經濟動能澎湃,新職業(ye) 不斷興(xing) 起。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我們(men) 相信,新職業(ye) 的從(cong) 業(ye) 人員必將擁有更大發展空間,新職業(ye) 也必將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李心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