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百顆衛星背後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2-11-16 10: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

  11月15日,璀璨火焰劃破蒼穹,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四號03星送入太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而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509所(以下簡稱“509所”)而言,這顆星還有一個(ge) 特殊意義(yi) ——這是該所研製發射的第100顆衛星,見證了從(cong) 昔日“上海衛星零起步”到今天“百星耀浦江”的奮鬥曆程。

  而從(cong) 零到百,不僅(jin) 是數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躍。

  為(wei) 國鑄就璀璨群星

  開啟氣象衛星“風雲(yun) 紀元”

  196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jun) 委向上海下達了研製技術試驗衛星和氣象衛星的要求。1969年12月8日,上海市組織召開工程動員大會(hui) ,長空一號衛星作為(wei) 1970年1號任務正式開始工程研製,509所的前身上海汽輪機廠七〇一車間承擔抓總工作,上海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衛星研製基地由此開端。

  1975年7月,期待已久的成功終於(yu) 來臨(lin) 。長空一號成為(wei) 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三顆衛星,也是我國首顆飛行成功的三軸穩定衛星。上海衛星事業(ye) 也完成了艱辛起步。

  1977年11月,我國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ti) 方案論證會(hui) “7711會(hui) 議”把我國第一代低軌氣象衛星命名為(wei) 風雲(yun) 一號,正式開啟氣象衛星的“風雲(yun) 紀元”。

  進入20世紀80年代,509所全麵轉入氣象衛星的研製,完成了由科學試驗衛星向業(ye) 務應用衛星的跨越,成為(wei) 我國氣象衛星的搖籃。

  1988年,風雲(yun) 一號A星成功發射,此後又先後發射了3顆風雲(yun) 一號衛星。1999年5月10日,風雲(yun) 一號C星成功發射,在軌表現出色,被國人譽為(wei) “爭(zheng) 氣星”。這是我國第一顆業(ye) 務應用氣象衛星,也是國內(nei) 壽命最長的在軌遙感衛星之一。

  在進行低軌氣象衛星研製的同時,509所並行開始高軌氣象衛星研製。1997年,高軌氣象衛星風雲(yun) 二號A星成功發射,緊隨其後又發射了風雲(yun) 二號B星。兩(liang) 星雖未能實現業(ye) 務化應用,但為(wei) 後續衛星積累了寶貴經驗,也使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三個(ge) 同時擁有低軌和高軌氣象衛星的國家。

  2004年至2018年,我國先後成功發射6顆風雲(yun) 二號衛星。與(yu) 此同時,509所瞄準微波遙感衛星開展技術攻關(guan) ,推進我國對地觀測係統進入全新階段。

  2006年,遙感衛星一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微波遙感衛星先河,首次實現了我國全天候全天時、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我國也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個(ge) 成功研製中等分辨率微波遙感衛星的國家。此後,509所又研製發射了30餘(yu) 顆微波遙感衛星,使其分辨率提升到亞(ya) 米級,在我國應急救災、海洋觀測、農(nong) 林業(ye) 監測、地球測繪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上海衛星事業(ye) 已進入每年至少發射一顆新型號衛星的高速發展階段,研製了眾(zhong) 多技術領先或是填補領域空白的衛星:

  風雲(yun) 四號衛星在國際首次實現了高軌大氣垂直探測和250米分辨率定量遙感;高光譜觀測衛星開創了我國高光譜觀測新時代;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填補了國際激光大氣遙感空白;陸地探測一號01組雙星構建了全球首個(ge) L波段分布式SAR測繪雙星星座;浦江一號衛星首次以上海地域元素命名;“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實現了我國空間探測從(cong) 月球到火星的跨越;“羲和號”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開啟了我國“探日時代”……

  創新驅動立潮頭

  精準繪就秀美山河

  從(cong) 0到100,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100星的研製發射,也不是簡單的數字重複。靠著一步一個(ge) 腳印,509所研製發射的衛星堅持一顆星一個(ge) 跨越,實現了從(cong) 低軌到高軌、從(cong) 近地到行星際、從(cong) 科學試驗到業(ye) 務應用、從(cong) 單星到多星多軌協同組網、從(cong) 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衛星綜合效能和技術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509所也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中國工業(ye) 大獎、中國專(zhuan) 利金獎等國家級科技獎項。

  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麵,509所敢於(yu) 瞄準全新領域填補應用空白。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在國際首次實現全球二氧化碳柱濃度高精度全天時探測和主被動結合近地麵細顆粒物探測,為(wei) 我國“雙碳”戰略以及大氣汙染防治提供高精度遙感數據支撐,填補了國際激光大氣遙感空白,顯著提高我國在大氣遙感及激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陸地探測一號01組雙星搭載了先進的L波段多通道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載荷,攻克了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能在千裏之外的太空實現毫米級的地表形變測量精度,以更多彩的方式描繪秀美山河。

  在科學探測方麵,509所長期堅持開展基礎技術攻關(guan)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攻克了火星製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等關(guan) 鍵技術,實現了地火間的超遠距離測控通信,填補了我國在深空探測技術領域的多項空白,保證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圓滿成功。“羲和號”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首次在軌應用磁浮技術,突破了“動靜隔離非接觸”式衛星總體(ti) 設計等關(guan) 鍵技術,驗證了衛星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控製指標,確保了相關(guan) 任務的順利進行。

  回首百星奮鬥路,而今揚帆再啟航。509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站在下一個(ge) 百星的新起點,509所將持續攻關(guan) 關(guan) 鍵技術,大幅提高衛星綜合性能——

  在氣象衛星領域,全力推進風雲(yun) 五號、風雲(yun) 六號衛星論證實施,加速構建第三代風雲(yun) 氣象體(ti) 係,滿足全球氣象災害快速精細監測以及多尺度精準氣象預報預測需求,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在行星探測領域,立足行星探測重大工程,推動火星取樣返回、木星係等各項任務論證及實施,為(wei) 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