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出水!長江口二號古船“重出江湖”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11月21日零時40分,長江口橫沙水域,“奮力”輪上燈火通明。
22根鋼鐵弧形梁組成的長48米、寬19米、高9米、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古船,緩緩浮出水麵。經過70餘(yu) 天的海上施工奮戰,長江口二號古船成功整體(ti) 打撈出水。
長江口二號古船是目前國內(nei) 水下考古發現體(ti) 量最大、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一艘古代木質帆船。采用世界首創的整體(ti) 打撈遷移技術,將百年古船“抱”出水,是科技創新賦能水下考古的重要實例,為(wei) 國際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中國案例、中國模式、中國經驗。
水下的“時間膠囊”裏藏著什麽(me) :
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實證
古船承載了豐(feng) 富信息,是一粒跨越曆史的“時間膠囊”。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時,通過聲呐掃測等技術發現一艘木質古船,考古編號為(wei) “長江口二號”。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告訴記者,長江口二號古船是清代貿易商船,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ti) 埋藏於(yu) 5.5米深淤泥中,船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ge) 艙室。這是我國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發現此類船型。
通過選取4個(ge) 艙室進行小範圍清理,艙內(nei) 均發現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複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在船體(ti) 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chan) 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別是出水的綠釉杯底書(shu) 有“同治年製”款,為(wei) 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liang) 次組織水下考古專(zhuan) 業(ye) 機構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進行水下調查,清理出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chan) 自江蘇宜興(xing) 窯陶瓷器。
“古船船體(ti) 和船用屬具保存較好,大量船上生活物品展現了清代晚期商船航行與(yu) 船上生活的生動畫麵,是當時船舶社會(hui) 的實物反映。古船船貨豐(feng) 富,為(wei) 研究中國近代經濟貿易史、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史和近代海上絲(si) 綢之路提供了重要資料。”翟楊說。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長江口二號古船的發現,印證了上海是一個(ge) 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為(wei) 東(dong) 亞(ya) 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曆史見證。
把古船小心翼翼“抱”出水:
科技創新賦能水下考古
在長江口這片能見度幾乎為(wei) 零的江海交匯水域,找尋水下文化遺產(chan) 猶如大海撈針。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發展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與(yu) 南海I號古船相比,長江口二號古船雖然時代晚,但船體(ti) 更大,加之工作水域無能見度,整體(ti) 打撈難度更高。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調查階段采用更為(wei) 先進的水下探測和定位技術,相較於(yu) 南海I號古船,在工程技術上進一步創新,充分展現了我國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的顯著提升。
古船水下考古工作啟動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國家水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寧波基地等機構的考古工作者與(yu) 科技工作者跨界合作,聯合攻關(guan) ,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zhuan) 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guan) 鍵技術與(yu) 應用”,綜合運用無人艇、多波束聲呐、側(ce) 掃聲呐、淺地層剖麵儀(yi) 和磁力儀(yi) 等海洋物探設備,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調查。
在國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體(ti) 打撈方式後,上海市文物局會(hui) 同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最終研究形成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ti) 遷移技術”來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
上海打撈局副局長周東(dong) 榮介紹,這是大膽進行科研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提出的全新打撈解決(jue) 方案,創造性地融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並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係統等目前全球最為(wei) 先進的高新技術。此外,為(wei) 了平穩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並順利將其護送至船塢,創造性地設計並建造出一艘專(zhuan) 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
9月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ti) 打撈工程主作業(ye) 船“大力”號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正式開展古船整體(ti) 打撈和考古保護工作。9月12日,古船整體(ti) 打撈專(zhuan) 用“端板-縱梁”組合框架沉放至設計位置。9月29日,海上施工進入安裝弧形梁階段。11月15日,第22組弧形梁穿梁到位。11月17日,專(zhuan) 用工程船“奮力”輪到達古船所在水域,整體(ti) 打撈出水進入關(guan) 鍵階段。
記者在現場看到,“奮力”輪兩(liang) 端設有同步提升裝置,在船中部開口,自帶一個(ge) 長56米、寬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後的弧形梁沉箱“懷抱”古船,直接由“奮力”輪從(cong) 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並轉運、卸載至船塢。由一艘船完成提升、運輸、卸載,最大限度保證了古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講好古船裏的“上海故事”:
向公眾(zhong) 展現水下考古的魅力
從(cong) 發現到水下調查、再到整體(ti) 打撈,科技賦能始終是推動古船考古與(yu) 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動力。
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ti) 打撈遷移綜合運用多波束聲呐、側(ce) 掃聲呐、BV5000全景三維聲呐和超短基線精確水下定位係統等技術手段方法,結合潛水探摸,全景式展現了沉睡海底的古船全貌,有效克服了古船遺址區域水況複雜多變、水下無能見度的困難。這些首次應用於(yu) 考古與(yu) 文物保護領域的技術,充分體(ti) 現了文物保護與(yu) 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wei) 水下考古整體(ti) 打撈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開辟了新思路。
隨著整體(ti) 打撈出水完成,幾天後,長江口二號古船將被“奮力”輪帶入位於(yu) 上海楊浦濱江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開啟文物保護與(yu) 考古發掘新階段。
圍繞古船整體(ti) 打撈、遷移保護的推進,古船臨(lin) 時考古大棚將啟動建設。一座以考古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將在楊浦濱江和公眾(zhong) 見麵。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yu) 文物保護工作是30多年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e) 砥礪奮進、發展壯大的縮影,為(wei) 深化中華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提供了珍貴實證。
“以物論史,以史增信,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為(wei) 上海建設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了積極探索。”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方世忠說,“我們(men) 希望利用水下文化遺產(chan) 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全麵展現水下考古的魅力和科技創新的實力。”
(光明日報上海11月21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