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成趨勢,學科實踐的落實難在哪兒?
“做中學”成趨勢,學科實踐難在哪兒(er)
【新學期·新課標】
從(cong) 2001年我國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實踐學習(xi) 的理念被廣泛接受並運用於(yu) 教學當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漸得以提升。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2022年秋,隨著新修訂的《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實施,新的難點也浮出水麵。
學科實踐的落實難在哪兒(er) ,如何讓學科實踐真正成為(wei) 學生核心素養(yang) 培養(yang) 的助推器?記者采訪了相關(guan) 專(zhuan) 家。
難點一:對學科實踐的認識還應強化,考試命題仍需改革
為(wei) 什麽(me) 如此強調實踐?
“傳(chuan) 統育人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論道’,它以聽講、記憶、理解、練習(xi) 、考試為(wei) 主要活動形態,可以稱其為(wei) 書(shu) 本型或認識型的育人方式,這種育人方式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有其優(you) 勢,但這種優(you) 勢同時又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軟肋’,它嚴(yan) 重束縛著我國創造性人才的培養(yang) 。”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義(yi) 務教育課程修訂綜合組核心成員餘(yu) 文森認為(wei) ,要培養(yang) 核心素養(yang) ,就要把學習(xi) 本身變成一個(ge) 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培養(yang) 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
“20多年前的課程改革,就強調綜合實踐活動。但這個(ge) 綜合實踐活動是獨立於(yu) 各學科之外的項目或課題,很容易造成學科和實踐‘兩(liang) 張皮’。如果隻是靠額外的綜合實踐活動,無法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學科實踐缺乏的問題。”餘(yu) 文森認為(wei) ,“這次新課標改革就從(cong) 課程定位、課程內(nei) 容和課程綱領等各個(ge) 方麵,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提煉,把實踐融入到各學科中來,倡導學科實踐成為(wei) 常態,這是新課標最顯著的亮點之一。各門課程都要通過實踐的方式去學習(xi) ,所以叫學科實踐。”
寧波市北侖(lun) 區淮河小學副校長張亞(ya) 偉(wei) 同樣表示,以往義(yi) 務教育段課程在引導學生“學思踐悟”時,比較注重“學”與(yu) “思”的過程,而對“踐”與(yu) “悟”的著力還不夠大。學科實踐引導學生在“做中學”,使知識學習(xi) 與(yu) 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hui) 實踐緊密融合,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ang) 和提升核心素養(yang) ,在實踐中探索創新,與(yu)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優(you) 化實踐活動的實施方式與(yu) 路徑尤為(wei) 重要。
東(dong) 北師範大學附中校長邵誌豪認為(wei) ,學科實踐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但在當前的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隻重視知識表麵教學而忽視學生實踐過程的現象。並且,很多實踐活動評價(jia) 忽略了孩子們(men) 很有創意和思考的細節,表現性、過程性評價(jia) 不足,評價(jia) 主體(ti) 單一,評價(jia) 方式隨意。
對此,餘(yu) 文森也表達了擔憂:“現在我們(men) 麵臨(lin) 比較大的挑戰是,考試命題研究相對滯後。我們(men) 希望所有的考題都是基於(yu) 一定情境的考題,而不是以往那種脫離了真實情境的練習(xi) 題。隻要學生在相似的情境中實踐過、體(ti) 驗過,那他一定有不一樣的收獲和體(ti) 會(hui) ,在答題時就更加容易。對考試命題的改革,是接下來需要持續研究的。”
難點二:現行教材與(yu) 新課標需更好銜接,專(zhuan) 業(ye) 指導待加強
就學科實踐而言,要基於(yu) 現行教材落實好新課標對學科實踐的要求,這個(ge) 挑戰並不簡單。
餘(yu) 文森表示,“從(cong) 9月份起,開始用新課標來指導教學,但現行教材不是按照核心素養(yang) 培養(yang) 的要求編寫(xie) 的,這就有可能出現新課標的要求與(yu) 教材不吻合。在老師們(men) 已經習(xi) 慣現行教材的情況下,也容易把新課標的要求虛化掉,甚至回到以往的老路上。在使用現行教材的情況下,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開展學科實踐,對很多學校和老師來說難度較大,所以部分學校還沒有真正動起來。”並且,相比以往課本上的現成知識而言,新課標提倡通過設置情境的方式來探索問題、組織教學。“老師如何設置情境、設置項目和任務、提出問題?既要設計合理、難度適宜,又要做到大任務與(yu) 小任務嵌套、配合;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這些都對老師的專(zhuan) 業(ye) 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專(zhuan) 業(ye) 指導。”
在過渡階段,如何做好銜接成為(wei) 老師們(men) 探索的方向。“注重學科知識與(yu) 學生生活實際的聯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找到學科知識對應的情境去輔助理解學科知識,理解了相關(guan) 知識後遷移到生活實際中,創新地解決(jue) 更多生活實際問題,從(cong) 而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彰顯學科價(jia) 值。”這是清華附中永豐(feng) 學校英語教師梁姣姣正在做的嚐試。
“對於(yu) 教學,我主要以新課標為(wei) 依據,研究單元主題意義(yi) ,尋找學生生活和社會(hui) 環境中的相關(guan) 情境,設置單元大任務,通過每節課的子活動逐步逐層讓學生感知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從(cong) 而實現教學目標。”以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ce) Unit 6 的教學為(wei) 例,結合單元內(nei) 容,梁姣姣把單元大任務設定為(wei) “中國故事,英語講”係列主題活動。
係列課程總共五個(ge) 課時,第一課時聽說課,學生以語音或視頻的方式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第二課時閱讀課,學生通過閱讀評價(jia) 愚公與(yu) 美猴王學會(hui) 評價(jia) 經典人物,並以手抄報的形式簡述自己最喜歡的中國經典故事、評價(jia) 經典人物。第三課時語法課,學生了解3個(ge) 西方童話故事後,對中西故事進行簡單比較,再以分組合作形式講述中西一個(ge) 故事,並進行比較。第四課時閱讀課,學生通過閱讀《糖果屋》的劇本了解劇本寫(xie) 作的要素,以及如何改編、續寫(xie) 故事,並自選故事進行改編、續寫(xie) 、編寫(xie) 劇本等再創作。第五課時為(wei) 匯報表演課,學生將自己的寫(xie) 作作品講述或演繹出來。
“讓學生通過講述故事、改編續寫(xie) 故事、編寫(xie) 故事劇本、演繹故事等活動,一步步加深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理解,同時,培養(yang) 學生的批判和創新意識。並且,學生參與(yu) 熱情高,不同層次、不同興(xing) 趣愛好的學生有選擇發揮自己優(you) 勢的機會(hui) ,各顯神通。此外,學生的音頻作業(ye) 、視頻作業(ye) 等可以比賽,獲獎後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又會(hui) 成為(wei) 學生持續學習(xi) 的動力。”梁姣姣說。
難點三:有效整合資源難度高,學科實踐規劃須強化
在開展學科實踐的過程中,邵誌豪發現,一部分學生把實踐活動當做“玩”,部分學生缺乏對活動的反思。不同年級的學生研究的深度難以匹配,教學內(nei) 容寬泛化,研究內(nei) 容有重複性。所以,需要加強對學科實踐目標和活動方式的規劃。邵誌豪介紹,從(cong) 課程實踐性的角度看,跨學科主題學習(xi) 以學科實踐為(wei) 基礎,是對具有學科特征的各類學科實踐的整合,用跨學科的方式解決(jue) 真實問題或完成現實任務。采用基於(yu) 項目、問題、探究等的學習(xi) 模式,組合設計調查研究、綜合表達、社會(hui) 參與(yu) 、策劃實踐和共同交流等活動形式。
東(dong) 北師大附中初中部圍繞“中秋傳(chuan) 統文化的習(xi) 養(yang) ”這一主題,語文、道德與(yu) 法治、曆史、美術四學科聯動,開展“詩史中秋”“書(shu) 畫中秋”“禮儀(yi) 中秋”係列跨學科實踐活動。在科技節期間,生物、物理、化學學科組織開展實驗達人評選等科技實踐活動。在第40屆教學百花獎活動中推出了《三峽勝景圖》(語文、地理、生物學科)、《古塔修複》(數學、物理學科)等4節跨學科實踐課例。東(dong) 北師大附中小學部圍繞“廚房裏的學問之饅頭的故事”,通過六個(ge) 學科融合開展多個(ge) 模塊的跨學科實踐。在線上教學期間,小學部開展跨多學科、多年段融合的主題探究實踐線上課程,在線學習(xi) 52893人次,收到學生作業(ye) 郵件5133封。
利用學校和當地的資源開展學科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科實踐的豐(feng) 富性和靈活性。
張亞(ya) 偉(wei) 表示,學校勞動實踐資源相對有限,如何結合課程實施需求,探索“家庭—學校—社會(hui) ”三位一體(ti) 的係統合作機製,有效整合全社會(hui) 勞動教育力量也是當下的難點。
“我認為(wei) ,如果能充分整合區域資源,結合新課標四個(ge) 學段課程目標和內(nei) 容,因地製宜、全麵統籌好社會(hui) 實踐資源,就可以更加高質量地促進勞動課程有效實施,讓學生通過解決(jue) 真問題、掌握真本領、認識真世界,學會(hui) 勞動、學會(hui) 實踐、學會(hui) 創新。”張亞(ya) 偉(wei) 介紹,淮河小學的勞動課程正成為(wei) 引導學生學科實踐的主要載體(ti) ,學校開辟了校園“動漫農(nong) 莊”“暖棚基地”等農(nong) 田耕作場所,打造了手工坊、陶藝吧、數碼港、機械室等勞動實踐教室,並結合家校社資源開發多渠道的勞動研學基地,為(wei) 實施和優(you) 化學校勞動課程提供了保障。譬如,在麵向五年級學生開展的“中草藥”主題項目活動中,學校把勞動實踐課程中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an) 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整合為(wei) “主題勞動周”項目課程,學生在課程中需要實踐中草藥(“浙八味”)種植、中草藥基地研學、中草藥研製、中草藥推廣與(yu) 宣傳(chuan) 、防疫香囊縫製等內(nei) 容。在學習(xi) 、實踐的整個(ge) 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知識技能基礎上,參與(yu) 調查訪問、數據分析、科學種植、技能學習(xi) 等諸多實踐項目,充分培養(yang) 了綜合素養(yang) 和創新精神。
(本報記者 楊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