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科技創新推動人類對文明的探索
【閱讀提示】整體(ti) 出水!長江口二號古船“重出江湖”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1月21日),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ti) 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ti) 打撈。專(zhuan) 家稱,長江口二號古船“背負”著中國近代經濟貿易史、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史和近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等重要史料,將是近代上海作為(wei) 東(dong) 亞(ya) 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珍貴曆史見證。
對中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以及海上貿易、國際交往等曆史的研究和深入挖掘,需要對大量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實物的例證,這些都離不開對這些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的開展。除了新近打撈出水的長江口二號古船,近年來,我國先後開展了泉州灣後渚港宋代海船、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南澳一號等一係列古沉船水下考古工作。
受製於(yu) 水域的變化莫測,水下考古是一項具兼具危險性和科技性的工作。“水麵風平浪靜,水下波濤洶湧”,用這句話來形容水下文物所處水域的凶險程度毫不為(wei) 過。由於(yu) 水下文物所在水域和所處的水深各不相同,每一次水下考古工作都會(hui) 麵臨(lin) 各種各樣的新問題。由於(yu) 我國海岸線水體(ti) 能見度欠佳,對水下文物的探測離不開多波束探測聲呐係統、旁側(ce) 聲呐、海洋磁力儀(yi) 、淺地層剖麵儀(yi) 等先進科學設備的幫助,也正是這些先進儀(yi) 器,使得我國水下文物考古擺脫了“大海撈針”式工作。上世紀對泉州後渚沉船的考古,源於(yu) 漁民撿到潮濕的木頭,是一種被動的開展;如今開展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托精準的海洋探測技術和先進的載人潛水設備等主動進行,並實現了水下考古由淺海向深海的邁進。
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的南海一號沉船於(yu) 2007年被整體(ti) 打撈出水後,“世界水下考古之父”喬(qiao) 治·巴斯曾驚歎到“這隻能是在中國才發生的事情”,這表明水底文物的保護性出水,特別是沉船整體(ti) 打撈是難上加難的事情。而此次長江口二號古船作為(wei) 再度整體(ti) 打撈的水下文物,意味著我國已經有足夠能力應對出水文物保護處理這一世界性難題。顯然,水下考古,需要依靠國家科技硬實力的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始終致力於(yu) 發展科學技術,先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等重要論斷,並付諸於(yu) 實踐,彰顯了國家層麵對於(yu) 科學技術的重視。得益於(yu) 科技實力飛速進步,如今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開展水下考古,還擁有了能夠突破萬(wan) 米深藍極限的深海探測器,探尋地球水域更多未知的奧秘。對未知的探索,能夠豐(feng) 富人類對未來的認識;對曆史的探究,則是對探尋社會(hui) 發展規律最好的啟迪。
無論是曾經的南海一號沉船打撈,還是如今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ti) 出水,都是對我國水下考古科研學科建設的一次次推動,為(wei) 多學科、多領域課題技術攻關(guan) 帶來了豐(feng) 富寶貴的經驗,而打撈出水的文物研究價(jia) 值更是不可估量。考古是探究人類文明的重要方式。如今,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推動科技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又反哺於(yu) 人類文明的探索。我們(men) 應該樂(le) 見於(yu) 在科技的幫助下,更多文物以合適的方式呈現在公眾(zhong) 麵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