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劇:聚焦中國工業的“硬核時代”
【文藝觀潮】
作者:胡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近期,工業(ye) 題材電視劇好戲連台:表現麓山重工華麗(li) 轉身路程的《麓山之歌》收視率多日位居各大榜單前列,講述華汽走向輝煌過程的《沸騰人生》獲得業(ye) 界專(zhuan) 家點讚,展示北方機械公司涅槃重生的《大博弈》引發網友熱議……這些作品既用生動影像記錄我國工業(ye) 由“製造”向“智造”的發展升級,又用細膩的筆觸描摹出新型工人愛崗敬業(ye) 、銳意創新的時代風采,還用貼近時代的創新表達讓高深的工業(ye) 發展理念變得通俗易懂。這種從(cong) 工業(ye) 視角折射國家發展進步壯闊圖景的手法,體(ti) 現高度文化自覺,彰顯當代文化自信,成為(wei) 值得關(guan) 注的熱點文化現象。
讓一段段國家工業(ye) 記憶變得生動可感
我國影視劇自誕生之初就與(yu) 工業(ye) 題材密切相關(guan)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長片《橋》就屬於(yu) 典型的工業(ye) 題材。1958年播出的電視直播劇《黨(dang) 救活了他》講述了上海醫務人員全力搶救被燒傷(shang) 的煉鋼工人的故事,內(nei) 容也與(yu) 工業(ye) 相關(guan) 。可以說,工業(ye) 題材天然帶有主旋律的基因,是承載國家曆史記憶、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藝術類型。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開始著手一係列經濟改革,為(wei) 工業(ye) 題材創作提供了鮮活素材。《外來妹》《情滿珠江》《喬(qiao) 廠長上任記》《車間主任》等優(you) 秀作品,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hui) 蓬勃發展的總體(ti) 趨勢,推動工業(ye) 題材電視劇進入發軔期。但之後,隨著影視產(chan) 業(ye) 化進程不斷推進,工業(ye) 題材因涉及的技術性、專(zhuan) 業(ye) 性內(nei) 容用視覺化呈現難度較大,出於(yu) 經濟效益和投資成本等綜合考量,願意嚐試的製片方和創作者越來越少。尤其是新世紀初的十年,雖然湧現出《奠基者》《大工匠》等作品,但相較於(yu) 其他題材創作的火熱局麵,工業(ye) 劇顯得有些冷清,既缺乏規模數量,有影響力的作品也不多。
這種情況在近十年得到了有效改善。隨著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全社會(hui) 對工業(ye) 建設領域越來越關(guan) 注。再加上影視業(ye) 對重大主題創作持續發力,表現內(nei) 容與(yu) 國家發展、時代進步息息相關(guan) 的工業(ye) 題材成了香餑餑,《大江大河》《奔騰年代》《麓山之歌》等優(you) 秀作品應運而生。開闊的視角、專(zhuan) 業(ye) 的講述激蕩起觀眾(zhong) 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展現出工業(ye) 題材電視劇應有的厚重與(yu) 分量,標誌工業(ye) 題材劇創作進入新階段。
把深奧的工業(ye) 文化、工匠精神拍出時代質感
從(cong) 工業(ye) 題材發展曆史來看,隻有真切反映社會(hui) 發展進步主流,真實反映工人群體(ti) 的生產(chan) 生活和精神麵貌,作品才能經受住時光的檢驗。近年來的工業(ye) 題材創作站在時代的高度,將工業(ye) 發展放在民族複興(xing) 大局中考量,不僅(jin) 記錄中國工業(ye) 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步伐,還鐫刻中國人從(cong) “被動”到“主動”的心路曆程,在藝術上達到了閎中肆外的藝術境界。
創作者注重曆史與(yu) 現實的交織,通過聚焦航天、鋼鐵、裝備製造等工業(ye) 類別下某一垂直細分領域的發展曆程,折射國家前進步伐。如《麓山之歌》從(cong) 一台領先世界的產(chan) 品“麓山一號”誕生展開故事,涉及激光切割機、智能化數控機床、工業(ye) 機器人及碳纖維複合材料等多項尖端科技,表明中國工業(ye) 從(cong) “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必然性。《山海藍圖》裏北鋼人沒有躺平在輝煌的功勞簿上,而是順應時代發展來到渤海邊建廠再創業(ye) ,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承擔國家可燃冰鑽井平台所需特種鋼材的冶煉,生動展現中國工業(ye) 轉型升級的路徑。《逐夢藍天》全景式展現中國航空工業(ye) 發展過程,內(nei) 容涉及尖端軍(jun) 事工業(ye) 和大國重器的展現,填補了電視劇題材空白。從(cong) 這些作品中,我們(men) 不僅(jin) 看到中國工業(ye) 生產(chan) 結構調整與(yu) 升級的曆程,還看到無數科技人員為(wei) 突破關(guan) 鍵“卡脖子”技術的艱苦努力,看到中國產(chan) 業(ye) 工人在技術與(yu) 精神上的代代相傳(chuan) 。工業(ye) 題材電視劇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內(nei) 涵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將冷冰冰的機器和技術拍出溫度、情感
對工業(ye) 題材電視劇來說,如何用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將冷冰冰的機器和技術拍出溫度、拍出情感,展現工業(ye) 之美、工廠之美、工人之美,既是創作難點,也是成功關(guan) 鍵。近年來的作品在這方麵不斷創新突破,實現感染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比如《麓山之歌》采用多條敘事線索並行的方式。一條是方銳舟等國企領導之間的路線之爭(zheng) ,一條是金燕子等普通工人的工作生活故事,還有一條是老一輩麓山人的奮鬥曆程,再加上政府決(jue) 策、中外企業(ye) 競爭(zheng) 等,以曆時性和共時性的交叉敘事,交織成豐(feng) 沛寬闊而生活氣息濃鬱的工業(ye) 發展畫卷。
強化青春化敘事也是近年創作的一大亮點。很多作品在工人形象塑造上突破了以往汗流浹背、五大三粗的刻板印象,以更加現代的手法、更加多元的視角塑造新一代技術人員和產(chan) 業(ye) 工人,唱響青春讚歌。比如《奮進的旋律》裏的林傑,《沸騰人生》裏的艾長安,《火紅年華》裏的夏方舟……這些青年既有專(zhuan) 業(ye) 技能,也有國際視野,還有大局意識,為(wei) 實現中國工業(ye) 從(cong) “製造”到“智造”的轉變奉獻著智慧與(yu) 汗水。這些作品伴隨社會(hui) 語境的變遷而演變,在思路上主動向主流觀眾(zhong) 靠攏,讓創作跳動著動人的青春音符,為(wei) 工業(ye) 題材電視劇創作打開新思路,受到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
中國智造的不凡之路值得被影像大書(shu) 特書(shu)
當前,工業(ye) 製造尤其是以智能製造為(wei) 核心的科技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對提高國家競爭(zheng) 力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工業(ye) 強基成為(wei) 時代發展的鏗鏘音符。中國工業(ye) 發展到哪裏,影視創作的鏡頭就應該跟到哪裏。中國2億(yi) 多技能勞動者為(wei) 藝術創作提供了鮮活的角色原型,中國工業(ye) 近年來所走過的不凡之路值得被大書(shu) 特書(shu) 。今後,工業(ye) 題材電視劇創作還應繼續聚焦“國之大者”,在開掘工業(ye) 文化新內(nei) 涵、挖掘工匠精神新實踐上下功夫。比如可以關(guan) 注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數據、生命科技、宇宙航天科技、生態環保技術等新興(xing) 領域,用藝術手法講好新型工業(ye) 發展故事,記錄國家前進步伐。
優(you) 秀的工業(ye) 題材創作一定是那些將鏡頭深入生產(chan) 生活一線,表現真實工廠現狀,展現真摯情感的作品。這就要求創作者加強采風調研,深入車間、實驗室,了解科研技術人員、普通工人的生產(chan) 生活,表現他們(men) 的所思所想,從(cong) 眾(zhong) 多原型人物中提煉典型形象,讓故事和人物從(cong) 時代生活中自然生發出來。《火紅年華》的編劇花了三年時間在攀枝花采訪700餘(yu) 人,積累下120萬(wan) 字的采訪筆記。《沸騰人生》劇組為(wei) 尋找符合時代氣質的道具,組織大隊人馬在全國各地搜尋了數月有餘(yu) ,找遍百餘(yu) 個(ge) 老人的家庭,將細節的把控延伸到一針一線、一磚一瓦。
不可否認,當下的大部分觀眾(zhong) 沒有工廠生活經驗,與(yu) 工業(ye) 題材有一定隔閡。所以工業(ye) 題材電視劇應著力用精彩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讓工業(ye) 題材可親(qin) 可感,與(yu) 觀眾(zhong) 共情共鳴。這就需要營造真實可信的場景,編織合理的戲劇衝(chong) 突,始終緊貼工業(ye) 的曆史背景,始終引領技術的未來趨勢,在史與(yu) 詩、力與(yu) 美的交融激蕩中奏響新時代中國工業(ye) 的昂揚凱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