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刷博物館:展現源遠流長的印刷文化
作者:黃敬惟
從(cong) 書(shu) 籍報刊到紙鈔票據,印刷與(yu) 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坐落於(yu) 北京市大興(xing) 區的中國印刷博物館,展陳麵積55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專(zhuan) 業(ye) 博物館。在這裏,觀眾(zhong) 可以了解印刷術的發展史,看到各種印刷工藝的成果,感受印刷對人類文明進步所發揮的巨大推動作用。
傳(chuan) 承古人智慧
中國印刷博物館共有“印出東(dong) 方——印刷術的根在中國”“印行天下——印刷術與(yu) 文明互鑒”“印機寶藏——中外印刷機械設備展”3個(ge) 常設展覽。“印出東(dong) 方”展介紹了中國古代印刷術的起源、發展和傳(chuan) 播過程。
文字和造紙術是印刷術產(chan) 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考古研究表明,距今4500年左右是中國文字由萌芽走向成形的時期。東(dong) 漢蔡倫(lun) 發明工藝完整的造紙術,用植物纖維製造的紙張成為(wei) 文字的極佳載體(ti) 。館中展示了書(shu) 畫家啟功捐贈的一件唐人寫(xie) 經殘卷,泛黃的宣紙上書(shu) 寫(xie) 著優(you) 美而工整的文字,曆經千年依然清晰,體(ti) 現了唐代精良的造紙技術和書(shu) 法造詣。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是傳(chuan) 統文化瑰寶,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雕版印刷術起源於(yu) 隋唐之際,至宋代達到鼎盛,雕版印刷的書(shu) 籍版式、字體(ti) 、用紙、用墨和裝幀形式等都有了較大發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shu) 籍審美文化。北宋刻本《通典》、南宋嘉定刻本《西漢會(hui) 要》、元代杭州刻本《宣和博古圖錄》、明清刻本詩集和文集……一本本珍貴古籍反映了宋代以來雕版印刷業(ye) 的發展。其中,最具價(jia) 值的是宋刻本《春秋經傳(chuan) 》。
宋版書(shu) 刻印精良、紙墨上乘且存世稀少,素有“一頁宋版一兩(liang) 金”之說。中國印刷博物館所藏南宋晚期杭州精刻本《春秋經傳(chuan) 》為(wei) 海內(nei) 孤本,是國寶級儒學典籍善本,彌足珍貴。
這本《春秋經傳(chuan) 》開本宏大、版麵疏朗,天頭地腳寬闊。每半頁8行,每行17字,字大如錢,與(yu) 今天的初號字大小相似。板框左右雙線,版心同向雙魚尾,白口,底部有劉文、詹周等14個(ge) 刻工的名字。字體(ti) 為(wei) 楷體(ti) ,雕刻刀法嚴(yan) 謹,不失文字之美。如果不是每頁版心底部有刻工的名字,幾乎無法分辨是不同刻工的作品,體(ti) 現了宋代登峰造極的雕版印刷技藝。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另一座裏程碑。據《夢溪筆談》記載,北宋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展櫃中,一個(ge) 長方形盒子裏裝著一組形如印章的小方塊,這是仿照畢昇工藝複製的膠泥活字。膠泥活字是最早出現的活字,到了明清時期,活字材質更為(wei) 多樣,木、銅、泥、錫、鉛等多種並用。
元代王禎發明的轉輪排字盤大幅提高了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展廳裏再現了轉輪排字盤的使用場景:寬大的圓形轉盤上,整齊排列著密密麻麻的木活字,旁邊的工人在轉動木盤,尋找需要使用的活字。轉輪排字盤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機械設備,將木活字按韻和型號排列在木製轉盤上。通過轉動木盤,工人坐著就可以取出所需的字,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講述發展故事
中國古代造紙術和印刷術傳(chuan) 到西方,對西方文明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近代西方工業(ye) 化的印刷術又傳(chuan) 到中國,推動中國印刷業(ye) 發展。
清末美華書(shu) 館出版的《地理問答》,又新印刷所印製的1920年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1934年膠版印刷的彩色月刊《美術生活》創刊號……在“印行天下”展廳,一件件展品反映了西方近代印刷術傳(chuan) 入中國後的影響以及中國民族印刷業(ye) 的興(xing) 起。
民國時期,商務印書(shu) 館、中華書(shu) 局等成為(wei) 民族印刷企業(ye) 的傑出代表。展廳中央擺放著一台1929年製造的手扳式印刷機,烏(wu) 黑的鐵製機身樸實低調,但其上鑲嵌的“國難後修整”銅銘牌彰顯了它的特殊——它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商務印書(shu) 館從(cong) 廢墟中清理出來的,見證了民族印刷企業(ye) 在戰火中的涅槃重生。
20世紀30年代初期,革命根據地印刷廠的建立拉開了紅色印刷業(ye) 發展的序幕。一台小巧輕便的木製印刷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它僅(jin) 有小手提箱大小,重量才30多公斤,拆卸裝配都很方便,一頭騾子就可以拉走。它是抗戰期間為(wei) 遊擊辦報的需要而製造的,被稱為(wei) “馬背上的印刷機”。展廳裏還展示了革命根據地印刷出版的報刊和書(shu) 籍,這些紅色文物講述著老一輩印刷人在民族危亡關(guan) 頭艱苦奮鬥、不懈抗爭(zheng) 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印刷企業(ye) 和紅色印刷工廠共同組成新興(xing) 的中國印刷工業(ye) ,成為(wei) 新中國工業(ye) 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wei) 推動漢字印刷技術發展,1974年8月,國家重點科技攻關(guan) 項目“漢字信息處理係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啟動。北京大學教授王選作為(wei) “748”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主持研發了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將漢字通過點陣和計算的方法進行壓縮,讓計算機可以識別漢字,解決(jue) 了漢字信息處理與(yu) 印刷出版結合的難題。從(cong) 此,中國印刷業(ye) 告別“鉛與(yu) 火”,進入“光與(yu) 電”的時代。
“748”工程開展的請示報告、王選的研究手稿、激光照排係統樣機、使用原理性樣機成功排出的首部樣書(shu) ……它們(men) 見證了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的誕生曆程。館中還展出了1987年5月22日的《經濟日報》,這是激光照排技術首次應用於(yu) 中國報業(ye) 的實例。在它旁邊陳列著《經濟日報》使用的最後一塊鉛版,二者無聲地訴說著中國印刷業(ye) 從(cong) 鉛火到光電的蛻變。
體(ti) 驗印刷文化
走進“印機寶藏”展廳,各式各樣的印刷機械設備令人大開眼界。鉛字鑄排機、手動照排機、1892年奧地利生產(chan) 的石版印刷機、世界現存唯一一台由美國米力公司1926年製造的雙全張雙色膠印機……這些機器中年代最早的是1865年,最晚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涵蓋了印前、印刷和印後加工全流程所需的設備。
研墨、刷墨、拓印、起紙,一幅幅精美的生肖圖或節氣圖呈現在紙上;用木槌、水盆、紙簾、刮水板等工具,按照《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流程圖親(qin) 手製造一張紙……在博物館一樓的互動體(ti) 驗區,有趣的互動體(ti) 驗項目讓青少年感受到傳(chuan) 統印刷文化的魅力。
作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印刷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做好展覽展示和宣傳(chuan) 教育,推出“中華印刷之光專(zhuan) 題展”“版化萬(wan) 象——館藏木版年畫展”等原創巡展,舉(ju) 辦建黨(dang) 百年印刷出版專(zhuan) 題展、改革開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等專(zhuan) 題展,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提供紅色主題參觀、黨(dang) 史學習(xi) 課等服務,並開發了多種傳(chuan) 統文化體(ti) 驗活動。觀眾(zhong) 在博物館可以體(ti) 驗古法造紙製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古詩詞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年畫、線裝書(shu) 裝幀等,製作屬於(yu) 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禮品帶回家。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還開展“我在博物館的一天”“印博進校園、課程進課堂”和送展進社區等活動,以多種形式讓印刷文化飛入百姓家、植根中小學生心裏。(黃敬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