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重視勞動教育,發揮主陣地功效
【光明論壇】
作者:王康(安康職業(ye) 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2021年,全國高職學校招生550餘(yu) 萬(wan) 人,相當於(yu) 十年前的1.8倍,中高職學校每年培養(yang) 1000萬(wan) 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無疑,高職院校成為(wei) 培養(yang) 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ye) 院校以實習(xi) 實訓課為(wei) 主要載體(ti) 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zhuan) 題教育不少於(yu) 16學時”。由此可見,落實好勞動教育既是高職院校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舉(ju) 措,更是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
然而,目前一部分高職學生群體(ti) 勞動意識淡薄,學習(xi) 主動性不強,好高騖遠、沉不下心、浮於(yu) 表麵,沒能正確樹立起“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wei) 大、勞動最美麗(li) ”的社會(hui) 風尚,亟須在勞動教育實踐中錘煉品德、練就技能,促進自身全麵發展。
其實,造成這些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一是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定位存在偏差。部分高職院校辦學理念滯後,人才培養(yang) 方案更新緩慢,教學內(nei) 容沒有緊盯勞動新形態、新要求,未能形成一套係統的勞動教育體(ti) 係。二是勞動教育管理保障機製不健全。一些高職院校未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ang) 方案,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製度和科學評價(jia) 體(ti) 係。勞動教育涉及日常教學、實習(xi) 實訓、學生管理、後勤及產(chan) 教融合企業(ye) 等多部門協同合作,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給予保障,高職院校需要從(cong) 勞動教育製度體(ti) 係上做好頂層設計。
職業(ye) 院校無論是在專(zhuan) 業(ye) 教學特點、教學組織實施、勞動教育設備等內(nei) 部機製管理方麵,還是在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習(xi) 實訓等外部資源方麵,都具有很強的優(you) 勢。如果能真正有效地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專(zhuan) 業(ye) 教學、實踐實訓之中,職業(ye) 院校“德技”雙贏的育人效果更容易顯現。
打通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至關(guan) 重要。第一,我們(men) 需要構建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課程體(ti) 係。依據中央相關(guan) 精神指導,設置定位勞動教育總體(ti) 目標,優(you) 化課程,合理安排勞動教育內(nei) 容,使學生更好形成馬克思主義(yi) 勞動觀,崇尚勞動精神,養(yang) 成良好勞動習(xi) 慣。
第二,我們(men) 需要開足開好勞動教育課程,並與(yu) 專(zhuan) 業(ye) 實習(xi) 實訓有機結合。高職院校要結合學校實際打造一支專(zhuan) 業(ye) 教師、理論教師、雙師型的多元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為(wei) 高質量勞動教育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實習(xi) 實訓是高職學生理論知識與(yu) 實踐操作技能有機融合的關(guan) 鍵教學環節。在實習(xi) 實訓中,高職學生不僅(jin) 能夠在專(zhuan) 業(ye) 技能實踐操作中領悟專(zhuan) 業(ye) 理論知識、培育勞動情感,還能在勞動實踐中體(ti) 驗職業(ye) 、了解社會(hui) 的同時,進一步校正自身的職業(ye) 生涯規劃。在崗位勞動實踐中,學生能身臨(lin) 其境體(ti) 悟到細致入微的實操、一絲(si) 不苟的規範,以及對工作認真嚴(yan) 謹、對技藝精益求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隻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彰顯的鑽研創新的工匠精神,會(hui) 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職業(ye) 道德、勞動素養(yang) ,促使他們(men) 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勞動態度。
第三,我們(men) 還需要優(you) 化勞動教學評價(jia) 機製。勞動教育考核應獨立成體(ti) 係,既要對學生勞動教育效果評價(jia) 考核,同時也要對教師勞動教學進行評價(jia) ,構建雙向評價(jia) 機製。學生勞動教育評價(jia) 主要以勞動態度認知、勞動實踐能力來進行考核評價(jia) ,以勞動活動參與(yu) 率、勞動實際效果等為(wei) 主要評價(jia) 考核內(nei) 容,將勞動教育考核評價(jia) 納入學業(ye) 成績,並進入檔案,作為(wei) 評先評優(you) 、升學就業(ye) 重要依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