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廈門市民文化節:家門口的藝術體驗

發布時間:2022-11-29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家家戶戶都有Piano,廈門親(qin) 像一首歌……”《廈門親(qin) 像一首歌》是由台灣音樂(le) 製作人楊慕於(yu) 2013年創作的閩南歌曲。從(cong) 那時起,楊慕發起了“音樂(le) 廈門”計劃,希望音樂(le) 能夠走進廈門千家萬(wan) 戶,把廈門打造成一座充滿音樂(le) 氣息的城市。

  如今,楊慕的理想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不久前,在2022年廈門市民文化節開幕式上,群眾(zhong) 合唱團一起唱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據悉,2022年廈門市民文化節期間,共有129項154場活動,做到“天天有活動、周周有亮點”,為(wei) 市民奉獻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豐(feng) 富多彩

  “我很喜歡歌仔戲,過幾天會(hui) 在廈門藝術中心看專(zhuan) 場演出;老伴愛喝茶,過兩(liang) 天會(hui) 跟茶友去聽圍繞‘飲茶養(yang) 生’的主題分享會(hui) ;女兒(er) 學播音,要去名家經典誦讀晚會(hui) 領略大師風采;孫子喜歡流行音樂(le) ,我準備帶他去海滄聽一聽‘阿卡貝拉’的音樂(le) 會(hui) ……”晚會(hui) 現場,市民張慶蘭(lan) 興(xing) 奮地向記者介紹起了今年的廈門市民文化節。

  據悉,2022年廈門市民文化節以“藝術盛宴 市民狂歡”為(wei) 目標,由“戲劇曲藝周”“文學藝術周”“閩南文化周”“音樂(le) 舞蹈周”四個(ge) 板塊和“美術書(shu) 法攝影係列展覽”“特色文旅係列活動”兩(liang) 個(ge) 係列組成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

  此外,第二屆福建省街頭文化藝術展演暨街頭文化藝術達人頒獎儀(yi) 式、全國高校師生優(you) 秀漆畫作品展、“來自中國的色彩”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等國家級、省級文化資源也將於(yu) 文化節期間在廈門舉(ju) 辦,並采用“零票價(jia) ”的方式向市民開放,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領略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風采,享受多姿多彩的藝術體(ti) 驗。

  全民參與(yu)

  11月6日晚,“悅讀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名家經典誦讀晚會(hui) 在廈門歌舞團舉(ju) 辦。晚會(hui) 上,來自廈門市翔安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的小朋友們(men) 帶來原創作品——閩南童謠《咱兜味素》(閩南語:家鄉(xiang) 的滋味),以美妙稚氣的童聲讚美家鄉(xiang) 文化。

  此次名家經典誦讀晚會(hui) 除邀請廈門二中合唱團、廈門市小白鷺民間舞團等本土民間藝術團體(ti) 外,還邀請到電視劇《三國演義(yi) 》諸葛亮的配音、國家一級演員徐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高甲戲項目代表性國家級傳(chuan) 承人等一眾(zhong) 行家裏手,與(yu) “草根”們(men) 同台競技。當晚,他們(men) 通過創新跨界朗誦、童謠說唱、雙語對誦等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聲音盛宴”。

  為(wei) 營造各社會(hui) 主體(ti) 和民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的良好氛圍,讓市民不僅(jin) 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參與(yu) 者,此次市民文化節還設有市民歌詠專(zhuan) 場、全民廣場舞大賽等,為(wei) 市民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與(yu) 此同時還開展“全民隨手拍”微視頻攝影大賽、十大廈門市民喜愛的青草藥評選等市民互動性強的文化活動。

  傳(chuan) 承出新

  “每一道菜入茶,都要先用沸水煮開,然後再放入茶水中,否則湯汁會(hui) 變得苦澀,茶香也會(hui) 被覆蓋。”日前,在軍(jun) 營村鳳臨(lin) 閣飯店舉(ju) 行了一場名為(wei) “茶香新美食健康新旅程”的“茶香之旅·茶宴IP”活動。現場,來自廈門海悅山莊酒店的國宴廚師和廈門向陽坊的糕點大師們(men) 現場製作茶宴、點心。村民們(men) 一邊品嚐著香茶,一邊學習(xi) “佳肴”的製作方法。

  “很多村民、農(nong) 家樂(le) 的負責人,甚至是遊客,都來學習(xi) 和品嚐。”軍(jun) 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高泉偉(wei) 表示,把茶葉等土特產(chan) 和原料做成軍(jun) 營村特色美食,他相信軍(jun) 營村的茶宴IP會(hui) 越來越好。

  此次廈門市民文化節還匯集全市文藝骨幹力量,集中展現一批兼顧思想性、藝術性與(yu) 群眾(zhong) 性的民族文藝精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高甲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金蓮升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說,傳(chuan) 承是他們(men) 二十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不過近幾年來,他們(men) 還采用了一些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比如《阿搭嫂》,他們(men) 大膽地用了網絡用語如“藍瘦香菇”。高甲戲最大的特點就是表演,在符合角色的前提下,他們(men) 也會(hui) 盡可能多地使用一些有張力的表演形式。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高甲戲。吳晶晶說道:“現在有個(ge) 好現象,那就是粉絲(si) 們(men) 越來越年輕了,現在很多孩子都追著我們(men) ,想看我們(men) 演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