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莊遺址:四千年前“藏糧於技”的“糧倉城”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韓功勳
“農(nong) 月無閑人,傾(qing) 家事南畝(mu) 。”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農(nong) 耕文明決(jue) 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征。步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河南單元,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使命擔當處處可見。在這裏,一個(ge) 透明的“智能”糧倉(cang) 模型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圍觀。通過觸摸模型上的智能屏,觀眾(zhong) 可以觀看種子的培育和成長過程。
它的原型,是河南周口淮陽時莊遺址糧倉(cang) 。
從(cong) 古至今,河南一直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chan) 區,而作為(wei) 傳(chuan) 統農(nong) 區的河南周口,其“中原糧倉(cang) ”的定位由來已久。位於(yu) 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村的“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曆史最早的“糧倉(cang) 城”遺址。4000年前,夏朝先人們(men) 用其獨有的“藏糧於(yu) 技”的智慧佐證了那個(ge) 年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輝煌和農(nong) 耕文明的繁榮,“時莊遺址”也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時間回到2019年4月。仲春時節,一家秸稈生態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即將落戶時莊。開工之前,時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時興(xing) 榮主動聯係當地文物部門,請求進行先期勘探。
“淮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地下埋藏了多少文物誰也無法說得清楚。我們(men) 在項目動工之前積極聯係文物部門,以防施工過程中對可能存在的文物帶來不可修複的傷(shang) 害。”回想當時的情景,時興(xing) 榮仍很慶幸這一決(jue) 定的正確性。
在文物勘探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這片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的夏文化遺址得以重現。
考古發現,在這片遺址的南部近3萬(wan) 平方米的區域內(nei) ,存在著約5600平方米的人工墊築台地,上麵分布有各種形製的長方形、圓形遺存。其中,集中分布的28座特殊的圓形遺跡圍繞在房屋周圍,外圍有兩(liang) 圈夯土圍牆,其建築形製,明顯有別於(yu) 當地同時期用於(yu) 居住的普通連間排房,整個(ge) 地基建高、外層抹泥防潮,遺跡下方還有隔水層、絕水層。可以說,這一聚落布局結構清晰、功能單一。
隨著考古的深入發掘,通過對采集樣品的碳-14測年,專(zhuan) 家判斷該遺跡距今4000年至3750年之間,正是夏朝的早期階段;對發掘出的植物樣本進行分析,發現均為(wei) 粟和黍,也就是人們(men) 通常所說的小米和黃米,並且在土壤中還檢測出了已經炭化的粟和黍的種子;對遺跡底部鋪墊的植物和編織物進行分析,其成分為(wei) 蘆葦。
在時莊遺址,考古人員還同時發現了壕溝和陶器。有人認為(wei) 這裏可能是古代軍(jun) 事防禦之地,也有人認為(wei) 是祭壇。綜合多種因素,經過反複論證,考古專(zhuan) 家最終推斷:時莊遺址是一處以儲(chu) 糧為(wei) 主要功能的特殊倉(cang) 城。
“回望曆史,我們(men)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上取得了令世人讚歎的成就。雖然種糧、藏糧方式一直在變化,但我們(men) 守糧、護糧的初心不變。作為(wei) 新時代的‘守糧人’,我們(men) 有決(jue) 心更有信心看好新時代的‘大糧倉(cang) ’。”從(cong) 小就聽著時莊曆史傳(chuan) 說長大的時興(xing) 榮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