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盾構隧道智能建造世界領先

發布時間:2022-11-30 09:35:00來源: 經濟日報

  項目首次實現一鍵啟動盾構智能掘進,創新建成了以智能管控為(wei) 核心,智能掘進、智能拚裝、智能協同、智能診斷、智能物管為(wei) 保障的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體(ti) 係……近日,中國中鐵在上海舉(ju) 行盾構隧道智能化建造現場會(hui) ,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相關(guan) 專(zhuan) 家表示,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11標,首次實現了盾構掘進由“人工為(wei) 主、智能為(wei) 輔”到“智能為(wei) 主、人工為(wei) 輔”的產(chan) 業(ye) 升級,標誌著我國盾構隧道智能建造技術已達世界領先水平。

  專(zhuan) 家表示,在鐵路和其他重大工程建設領域,地下隧道建設一直是施工的重難點,傳(chuan) 統開鑿掘進依靠打風鑽、放炮等方法,效率很低。經過十幾年潛心鑽研,我國盾構設備和施工技術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取得重大突破,生產(chan) 出滿足各種需求、適應各種地質條件的產(chan) 品,滿足了我國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產(chan) 品還出口到海外,成為(wei) 中國製造的又一張名片。

  在自主技術的推動下,中國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發展迅速,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介紹,截至2021年底,我國運營鐵路隧道總數17532座,總長21055千米。2021年新增運營鐵路隧道734座,新增裏程1425千米。我國公路隧道23268座、24698.9千米。2021年新增運營公路隧道1952座、2699.6千米。未來5年至10年在建鐵路隧道約6414千米,已列入建設規劃的鐵路隧道總長達15266千米。中國未來規劃特長鐵路隧道362座,總長度5359千米。

  何華武表示,當前我國關(guan) 鍵領域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突出。國產(chan) 盾構機在實現突破後,要繼續發展並持續保持領先,更加需要自主創新。

  “我國是世界上隧道數量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國。”國際隧協前主席嚴(yan) 金秀表示,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智能化與(yu) 隧道建造技術深度融合,特別是以上海機場聯絡線為(wei) 代表的多個(ge) 工程攻克了盾構隧道智能建造領域多項國際難題,有力推動了我國隧道建造技術持續引領全球。

  據介紹,依托中鐵隧道局研發的盾構隧道智能掘進和內(nei) 部結構智能化全預製拚裝技術與(yu) 成套裝備,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在智能掘進模式下,現場僅(jin) 需要有人值守、無需操作,即可實現盾構機的正常掘進。新研製的智能設備,實現了大尺度33.6噸預製混凝土件的毫米級高精度拚裝,提高施工效率16%以上。

  中國中鐵副總裁、總工程師孔遁介紹,近年來,中國中鐵大力實施科技發展戰略,建成了行業(ye) 首個(ge) 盾構TBM工程大數據平台,實現了盾構一鍵啟動智能掘進;在重點項目積極開展隧道智能建造實踐,率先在高原鐵路實現了TBM遠程智能操作。

  “智能化建造是我國隧道技術的發展方向。”孔遁表示,中國中鐵正打造集設計、施工、科研、製造於(yu) 一體(ti) 的隧道建造全鏈條智能化樣本,通過上海機場聯絡線等工程實踐,為(wei) 隧道智能建造技術發展積累經驗、貢獻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齊 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