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普惠金融有效服務農村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中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報告2022》顯示,近年來,我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總體(ti) 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各省發展差距縮小。根據報告,2017年至2021年,全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總指數得分的中位數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總指數得分的中位數從(cong) 2017年的47.61分增長至2021年的97.33分,增長104.44%;總指數得分中位數的最高分增長72.28%;總指數得分中位數的最低分增長105.42%,這說明無論是全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基期水平較好或較差的縣域近5年總體(ti) 發展水平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需要數字金融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表示,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發育離不開金融的助力和加持,而傳(chuan) 統的金融服務方式難以有效滿足其融資需求。數字金融則有可能提供新的融資解決(jue) 方案,助力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
報告顯示,全國各省份之間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總體(ti) 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差距有所縮小。以指數中位數得分來衡量,不同區域間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其中東(dong) 部地區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和東(dong) 北地區發展水平較為(wei) 滯後。從(cong) 發展趨勢來看,中部地區連續幾年發展速度最快。
報告還顯示,利率低、還款方式和周期靈活被普遍認為(wei) 是影響縣域居民貸款決(jue) 策的優(you) 先考慮因素。由於(yu) 數字貸款額度更小且還款方式更靈活,進一步為(wei) 小規模的下沉客戶提供了補充服務。由於(yu) 數字普惠金融的逐步普及,縣域及農(nong) 村地區居民獲取金融服務的筆數占比較高,被調研的居民超過一半獲得過貸款,信用貸款占比73.4%。其中,互聯網貸款獲取筆數占比最高,占57.5%,其他渠道為(wei) 來自城商行、農(nong) 商行、村鎮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以及農(nong) 業(ye) 銀行和郵儲(chu) 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的貸款。
網商銀行行長助理、農(nong) 村金融部總經理彭博介紹,基於(yu) 數字風控技術,該行為(wei) 地方政府建立專(zhuan) 屬信貸模型,找到了一條數字金融服務農(nong) 村的可行道路。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100多個(ge) 涉農(nong) 縣區與(yu) 網商銀行合作簽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以科技驅動發展的互聯網銀行與(yu) 地方政府合作,有助於(yu) 農(nong) 村地區部分政務和民生數據的歸集與(yu) 利用,擴大客戶基礎,促進對客戶的精準數字畫像、數字信用評級和數字授信,最終有利於(yu) 擴大對縣域內(nei) 客戶的數字信貸覆蓋麵和數字貸款金額。”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馮(feng) 興(xing) 元表示。
針對如何進一步促進縣域普惠金融的發展,社科院課題組建議,一是改進全國農(nong) 村地區,尤其是農(nong) 村邊遠地區、邊緣地帶的通信基礎設施,實現互聯網、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的廣覆蓋麵甚至全覆蓋。二是優(you) 化村鎮線上線下普惠金融服務相結合金融服務網點的建設,尤其是村普惠金融服務站點和代辦點的建設。三是進一步發展農(nong) 村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和全國城鄉(xiang) 個(ge) 人與(yu) 企業(ye) 征信體(ti) 係,改善社會(hui) 信用環境。
“改善金融基礎設施是發展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何廣文表示,數字化賦能改善農(nong) 村金融服務大有可為(wei) ,其中最緊要的是通訊基礎設施、數字金融服務點、農(nong) 村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征信係統與(yu) 信用信息數據庫。
清華大學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認為(wei) ,要聚焦數字技術引領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主題,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要素功能,瞄準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領域,利用數字技術助推農(nong) 村金融事業(ye) 發展。
為(wei) 促進形成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長效機製,報告還建議,加強國家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頂層設計和立法,完善政策法規支持框架。把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從(cong) 全國層麵製定專(zhuan) 門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規劃設計。同時,加強數字金融立法,尤其是有關(guan) 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立法。建立協同監管機製,防範化解風險。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在提供縣域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推動資金回流農(nong) 村地區的積極作用,為(wei) 科技銀行或金融科技平台公司的運作設立適宜的監管政策框架。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麵,還需要通過法規手段,要求金融機構和金融企業(ye) 建立內(nei) 部風險防控機製,通過身份認證、電子簽名、人臉識別等數字認證技術,保障用戶數據安全和個(ge) 人隱私。(陳果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