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奔向山河更深處——揚州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基層就業創業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運
大風泱泱,雪粒如刀。11月的帕米爾高原氣候變化無常,但對自小在江南水鄉(xiang) 長大的孫璽來說已習(xi) 以為(wei) 常。連續工作了6個(ge) 小時的她,裹了裹外套,繼續開展基層走訪。
今年7月份,剛從(cong) 揚州大學社會(hui) 發展學院畢業(ye) 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車,成為(wei) 新疆克州的一名基層工作者。
紮根基層建功立業(ye) 。在揚州大學,孫璽的選擇代表一種風尚,更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chuan) 承。一直以來,一代代年輕人帶著厚重的家國深情,義(yi) 無反顧地走向鄉(xiang) 村、深山或邊疆揮灑青春的汗水。今年,435人遠赴西部,755人選擇農(nong) 林等艱苦行業(ye) ,1639人紮根基層一線……
是什麽(me) 吸引他們(men) 前赴後繼地奔向山河深處?青春在遠方又激蕩出怎樣的浪花?
在薪火傳(chuan) 承中淬煉理想信念
“城市的路很平,但西部天地更寬,期待大家來這裏馳騁夢想。”不久前,年過八旬的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最美奮鬥者”吳登雲(yun) 連線揚州大學“惠生講堂”。多年來,或萬(wan) 裏奔現,或視頻連線,無論多忙,他都堅持給學生上一節擇業(ye) “啟蒙課”,號召大家投身邊疆建設。
1963年,吳登雲(yun) 畢業(ye) 後誌願來到祖國最西端的新疆烏(wu) 恰縣。從(cong) 此,他便深深紮根於(yu) 此,為(wei) 搶救民族兄弟,先後無償(chang) 獻血30餘(yu) 次;為(wei) 搶救燒傷(shang) 的嬰兒(er) ,從(cong) 自己腿上割下13塊皮膚移植到患者身上……每年百餘(yu) 天時間,他都在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深入牧區巡診和防疫,被當地百姓親(qin) 切地稱為(wei) “白衣聖人”。
吳登雲(yun) 紮根邊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所有人,也激勵著一群群青年人遠赴基層發光發熱。1999年,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吳登雲(yun) 精神,揚州大學特地成立了“吳登雲(yun) 班”,培養(yang) 根植厚土的醫學人才。
2004年,在吳登雲(yun) 的母校,年輕的醫學畢業(ye) 生董淑猛作出了同樣的抉擇。大學畢業(ye) 後,這個(ge) 年輕的小夥(huo) 子拒絕了多家城市大醫院邀請,帶著女友來到廣東(dong) 省開平市玲瓏醫院,精心照顧麻風老人。在這個(ge) 幾乎與(yu) 世隔絕的地方,他們(men) 一守就是18年,甚至把婚禮地點選擇在了麻風村。
23年裏,該院先後有1300餘(yu) 名畢業(ye) 生選擇西部或鄉(xiang) 村基層醫院工作。一批批“吳登雲(yun) ”“董淑猛”紮根邊遠地區,守護著健康與(yu) 希望。
榜樣是一麵旗幟,教育則讓根植厚土的青春之誌迎風獵獵。培養(yang) “下得去、幹得好、留得住”的基層人才是揚州大學優(you) 良的辦學傳(chuan) 統。一直以來,學校持續開展卓越鄉(xiang) 村醫生、卓越鄉(xiang) 村教師等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2010年以來,先後與(yu) 常熟等地開展“農(nong) 村區域發展專(zhuan) 業(ye) ”本科生聯合培養(yang) ,開創了全國校地聯合開展農(nong) 村人才本科學曆教育之先河。此外,學校廣泛搭建“校園先鋒”等榮譽平台,舉(ju) 辦“惠生講堂”等品牌活動,通過文化涵育、政策激勵等手段,在校園內(nei) 激蕩起關(guan) 注基層、關(guan) 注民生的強大磁場。
日前,該校啟動了大學生誌願者“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僅(jin) 有的30餘(yu) 個(ge) 名額,吸引了400餘(yu) 名畢業(ye) 生爭(zheng) 相報名,最終入選數全省高校第一。
背上行囊、裝上夢想、奔赴基層,堅定的信念從(cong) 不缺薪火傳(chuan) 承。
在實幹篤行中磨礪真才實學
秋高氣爽,大地鋪金。在揚州市邗江區的農(nong) 田裏,揚州大學徐辰武教授帶領著學生,一邊協助開展秋收,一邊講授農(nong) 業(ye) 知識。大家戴著鬥笠,從(cong) 眼前的“沃野千裏”談到“大國三農(nong) ”,展望著現代農(nong) 業(ye) 的詩和遠方。
“隻有將農(nong) 情國情與(yu) 專(zhuan) 業(ye) 知識的講授結合起來,在實踐致知中講清、講明、講透,學生們(men) 才能明晰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大勢、明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重任、明白新時代農(nong) 林青年的時代使命。”徐辰武這樣理解“專(zhuan) 業(ye) 思政”。
長期以來,揚州大學通過政策引導、平台搭建、項目孵化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師生到基層、西部,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經受鍛煉,在認識和服務社會(hui) 的具體(ti) 實踐中,汲取營養(yang) 、檢驗知識、磨煉意誌。
商學院大四畢業(ye) 生特爾格麗(li) 返鄉(xiang) 的同時,開啟一場“萬(wan) 裏長征”。她將帶領團隊從(cong) 鎮江市戴莊村出發,一路尋訪新時代“特色鄉(xiang) 村”,最終回到家鄉(xiang) 喀什,完成一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取經之旅。1年前,由她參與(yu) 完成的《“野山小村”闖出共同富裕“新路子”》社會(hui) 調研項目獲得了全國挑戰杯紅色專(zhuan) 項賽特等獎。畢業(ye) 前的最後一課,她正組團把更多經驗帶回邊疆。
厚重的情懷離不開寬博的知識支撐。在揚州市沙頭鎮,伴隨著陣陣機器轟鳴,一排排水稻在田間收割、烘幹,最終運進場庫……一氣嗬成,更神奇的是全程無一人在場。遠在數百米外,農(nong) 業(ye) 機械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鄒龍參與(yu) 設計的“無人數字精準農(nong) 業(ye) 裝備”投入使用。而他就是這裏的“新農(nong) 民”之一。
過去麵朝黃土背朝天、一粒汗珠摔八瓣的農(nong) 民,如今可以瀟灑地坐在控製室內(nei) “一鍵”完成農(nong) 事。過去4年裏,鄒龍在導師張瑞宏的指導下,專(zhuan) 研無人耕種技術。為(wei) 此,無數次奔走在田埂和實驗室。最終,帶著自己的成果走上工作崗位,他正穿著西裝把田種。
實踐育人讓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從(cong) 鄉(xiang) 土調研到科技興(xing) 農(nong) ,再到教育幫扶……學校連續23年榮獲全國社會(hui) 實踐先進單位,累計50餘(yu) 萬(wan) 人次走進山河深處。一批批青年學子把論文寫(xie) 在了廣袤的大地上、轟鳴的車間裏,也將一顆顆青春的火種撒向了基層一線。
在建功立業(ye) 中彰顯青春風采
“江蘇、安徽、江西、貴州……”數著地圖上的創業(ye) 足跡,揚州大學公共藝術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孟加很自豪。他是一名“美麗(li) 鄉(xiang) 村”牆繪師。4年前,剛進大學的他,加入創業(ye) 團隊“塘鯉牆繪”,累計為(wei) 全國120餘(yu) 個(ge) 鄉(xiang) 村繪製了近3000幅牆繪作品。
近年來,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推進,廣大農(nong) 村的鄉(xiang) 風村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興(xing) 職業(ye) ——鄉(xiang) 村牆繪師便是背後有力的推動者。孟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現在,他順利畢業(ye) 的同時,還帶著3名“00後”成為(wei) 鄉(xiang) 村“新農(nong) 人”。
“社會(hui) 發展推動著基層結構加速變化,走在時代前沿的青年一代理應發揮引領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焦新安長期關(guan) 注基層人才培養(yang) 。在他看來,高校要主動識變,積極應變,推動教育理念變革。
為(wei) 此,他在2022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了“關(guan) 於(yu) 地方高校培養(yang) 更多‘一懂兩(liang) 愛’人才”的提案,鼓勵高校整體(ti) 性、係統性、融合性培養(yang) “懂農(nong) 業(ye) ,愛農(nong) 村、愛農(nong) 民”的領軍(jun) 型鄉(xiang) 土人才。今年4月,全國首個(ge) “一懂兩(liang) 愛”教學團隊在該校正式成立。
事實上,青年一代的確正逐步走向引領基層發展的舞台中央。“鄉(xiang) 信我”是由揚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畢業(ye) 生張誌鵬創立的,專(zhuan) 注孵化農(nong) 牧創業(ye) 項目的創客平台。它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創客,重點關(guan) 注涉農(nong) 大學生、涉農(nong) 創業(ye) 群體(ti) ,服務內(nei) 容包括創業(ye) 載體(ti) 、創業(ye) 孵化、創業(ye) 教育、創業(ye) 實踐4個(ge) 板塊。
3年多來,項目累計服務大學生創客2萬(wan) 餘(yu) 人,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業(ye) 項目216項,幫助80多名返鄉(xiang) 大學生紮根鄉(xiang) 村、成功創業(ye) 。團隊先後與(yu) 國內(nei) 30餘(yu) 家知名涉農(nong) 企業(ye) 達成戰略合作,聯合建成2個(ge) 占地麵積2800餘(yu) 畝(mu) 的養(yang) 殖樣板基地,吸收周邊7200多戶農(nong) 戶加入,每戶年均收入可增長8000元。
“基層天地廣闊,青春大有可為(wei) 。人生黃金時期,到西部、到鄉(xiang) 村、到重點領域就業(ye) 創業(ye) ,沉下去、融進去,靈魂才能立起來。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國熱土的青春別樣紅!”焦新安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