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更多農業科研成果送到田間地頭

發布時間:2022-12-05 10:00: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平均畝(mu) 產(chan) 400公斤的玉米地旁邊,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河北曲周實驗站試驗田的玉米畝(mu) 產(chan) 卻能達到600公斤。如何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的田也能達到試驗田水平?這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建立農(nong) 業(ye) 科技小院的初衷。在科技小院裏,老師和學生與(yu) 當地農(nong) 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將創新成果送到田間地頭,探索提升農(nong) 民科學種田水平和大麵積實現糧食增產(chan) 增效的技術途徑,實現研究與(yu) 生產(chan) 、科研人員與(yu) 農(nong) 民、科研院所與(yu) 農(nong) 村、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無縫對接,探索形成四零(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服務和“政產(chan) 學研用”融合的技術創新與(yu) 應用新模式。

  零距離服務三農(nong) ,破解了農(nong) 技推廣的最後一公裏難題。科技小院突破了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體(ti) 係注重推廣單項成熟技術和企業(ye) 推廣單一產(chan) 品技術的傳(chuan) 統做法,創建了一套以四零服務為(wei) 特色、專(zhuan) 家與(yu) 農(nong) 民緊密結合的農(nong) 業(ye) 技術示範推廣新模式,實現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從(cong) 種到收、從(cong) 整地到施肥、澆灌、病蟲害防治和收獲的全過程係統服務。

  零距離創新科技,形成了“從(cong) 生產(chan) 中來,到生產(chan) 中去”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模式。科技小院紮根生產(chan) 一線,深入田間地頭發現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並與(yu) 農(nong) 戶、新型經營主體(ti) 和企業(ye) 一起對技術進行驗證和完善,實現了研究與(yu) 應用的零距離。相關(guan) 成果於(yu) 2016年和2018年先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成為(wei) 全球小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的榜樣。

  零距離立德樹人,創建了知農(nong) 愛農(nong) 新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科技小院將研究生培養(yang) 全過程置於(yu) 生產(chan) 一線,通過多方參與(yu) ,多主體(ti) 聯合,強化“三農(nong) ”情懷培育、科研創新訓練、生產(chan) 技能實訓、社會(hui) 服務實踐、創新創業(ye) 試驗5個(ge) 環節,全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自主創新與(yu) 創業(ye) 能力,培養(yang) 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知農(nong) 愛農(nong) 新型人才。

  “政產(chan) 學研用”全方位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常駐科技小院的師生既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也是連接相關(guan) 部門、企業(ye) 、高校和農(nong) 民的橋梁。他們(men) 每年平均200多天駐守在科技小院,隨時把科研單位、企業(ye) 的技術和產(chan) 品送到農(nong) 民中間,把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的成果變成各個(ge) 主體(ti)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動力,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以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培養(yang) 為(wei) 重點、服務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新路子。

  立足新時代,麵向新農(nong) 村、新農(nong) 民、新農(nong) 業(ye) 和新生態建設理念,科技小院將勇擔“立德樹人、強農(nong) 興(xing) 農(nong) ”時代重任,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支撐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綠色發展,培養(y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急需的交叉型人才,服務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局;進一步發揮多主體(ti) 合作的優(you) 勢,通過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和社會(hui) 服務,培育農(nong) 業(ye) 新業(ye) 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張福鎖 作者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本報記者常欽采訪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