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飛船安全到家 返回艙如何“刹車”著陸?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馬帥莎 張亞(ya) 婧)12月4日晚,一頂巨型降落傘(san) 拖著神舟十四號飛船返回艙緩緩降落於(yu) 東(dong) 風著陸場,護送三名航天員平安回到地球家園。這頂麵積達一千多平方米的降落傘(san) 是飛船回收著陸係統的一部分,可實現返回艙從(cong) 高鐵到馬拉鬆的“急刹車”。
據悉,此次返回仍然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即神舟十四號飛船在與(yu) 空間站組合體(ti) 分離後繞飛5圈就開始返回地麵。返回地麵之前,飛船返回艙要經曆分離、製動、再入、減速、著陸緩衝(chong) 五個(ge) 階段。這一過程中,回收著陸係統在確保飛船返回艙走穩歸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精測高度:開啟回家“大幕”
神舟飛船在軌飛行的時間裏,回收著陸係統隻是在返回艙內(nei) 靜靜守候,直到飛船返回艙穿過大氣層後自由下落至距地10公裏高度時,由靜壓高度控製器判斷高度,並發出回收係統啟動信號,回收著陸係統才開始工作。
逐級開傘(san) :完成從(cong) 高鐵到馬拉鬆的“急刹車”
設計師們(men) 為(wei) 飛船量身定製了一套三級開傘(san) 程序,先打開兩(liang) 個(ge) 串聯的引導傘(san) ,再由引導傘(san) 拉出一頂減速傘(san) 。減速傘(san) 工作一段時間後與(yu) 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一千多平方米的主傘(san) 。這一係列動作成功將飛船返回艙從(cong) 高鐵的速度降到普通人跑步的速度。
為(wei) 防止減速傘(san) 和主傘(san) 張開瞬間承受的力太大,減速傘(san) 和主傘(san) 均采用了收口技術,也就是放慢傘(san) 繩從(cong) 收攏到散開的過程,讓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傘(san) 分階段張開,保證整個(ge) 開傘(san) 過程的過載處於(yu) 航天員體(ti) 感可承受的範圍。航天員也正因為(wei) 感受到這一連貫動作的晃動,才能確認回收係統工作正常。
反推助力:實現返回艙軟著陸
防熱大底是飛船進入大氣層後的“鎧甲”,等主傘(san) 完全打開後不久,飛船返回艙就會(hui) 拋掉這身“鎧甲”,伽馬高度控製裝置開始工作,通過發射伽馬射線,實時測量距地高度。當飛船返回艙降至距離地麵1米高度時,返回艙底部的伽馬高度控製裝置發出信號,“指揮”飛船返回艙上的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給返回艙一個(ge) 向上抬的力,使返回艙的落地速度進一步減小,航天員便可安全著陸。
落點標位:助力搜救快速定位
為(wei) 保證地麵搜救係統及時搜索到返回地麵的返回艙,除布設一定數量的雷達,跟蹤測量返回艙軌道並預報落點位置外,返回艙上還配有自主標位設備,告訴搜救人員“我在這裏”。
為(wei) 方便夜間尋找返回艙,飛船返回艙的“肩部”位置裝有閃光燈,直升機據此能在夜間發現返回艙。此外,研製團隊也為(wei) 飛船降落海上情況設計了備案。當返回艙濺落在海上時,在波浪翻滾的大海裏,直徑3米的返回艙難以被發現,為(wei) 引導飛機和救撈船搜索返回艙,返回艙底部裝有海水染色劑。海水染色劑會(hui) 緩慢釋放,將附近水麵染成亮綠色,持續時間可達4小時。
故障預案:充分把握救生機會(hui)
為(wei) 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著陸係統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為(wei) 回收著陸係統設置了9種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種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備份降落傘(san) 裝置、時間控製器、三組高度開關(guan) 等多種備份措施,以全麵保證返回艙在火箭發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應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與(yu) 著陸。(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