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精神疾病的“蛛絲馬跡”,AI快人一步
近日,以“新型精神健康診療技術的挑戰與(yu) 機遇”為(wei) 主題的香山科學會(hui) 議第735次學術討論會(hui) 在北京召開。
北京理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教授、腦健康工程團隊負責人胡斌表示,已有的精神疾病診斷方式包括專(zhuan) 科醫生訪談和量表診斷,主觀性強且量化指標缺乏。而基於(yu) 腦電、語音、表情等生理、行為(wei) 信號的人工智能診斷新技術,其診斷準確率能達到70%—90%。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到2025年,將有效減緩心理相關(guan) 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有效控製嚴(yan) 重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提升規範管理率至90%以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為(wei) 盡快提高精神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及效率,亟須提升人工智能相關(guan) 應用研究發展的優(you) 先級。
精神疾病診斷需要人工智能
“精神科學是最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說,新的研究不斷證明,人工智能模型在精神疾病的預測診斷、幹預治療等方麵都表現出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診療模式的潛力。
“腦電、心電、肌電等電生理信號都與(yu) 人的精神狀態相關(guan) ,目前的采集技術已經能夠實現‘降噪’采集。”胡斌說,甚至鼾聲、微表情、步態等人類感官難以察覺規律或精準捕捉的行為(wei) 信號都可以用作人工智能判讀精神健康的依據。例如,基於(yu) “腦—腸軸線”原理,一種可穿戴的腸鳴音采集和監測設備就可應用於(yu) 精神健康評估。
胡斌表示,信息技術讓很多之前難以探測到的“蛛絲(si) 馬跡”,可以被甄別、掌握,高效利用。
除了解決(jue) “無跡可尋”的難題,人工智能在治療方麵也有獨特優(you) 勢。陸林說,醫生治療時需實時得到反饋才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提供的及時診療“反饋”,提升醫生對症施治的效果。
找到客觀量化評估的規律
由於(yu) 精神疾病的複雜病理機製和高臨(lin) 床異質性(每個(ge) 人症狀和效果不同),如何找到客觀量化評估的規律仍是個(ge) 難題。
“隻有通過生物傳(chuan) 感、人工智能技術與(yu) 醫學、心理學等臨(lin) 床基礎研究的交叉融合,才能在精神疾病的客觀分層、分類標準及非藥物幹預技術方麵有所突破。”胡斌表示,當前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持續開展,但相互之間還需進一步打通“語係”間的鴻溝,形成係統釋義(yi) 型範式,讓精神健康診療技術“識別得準,解釋得清,治療得對”。
“我們(men) 團隊研製的便攜式腦電采集設備創新性地以生理信號為(wei) 客觀指標進行精神狀態評估。”北京理工大學健康工程實驗室博士後沈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利用便攜式腦電精神狀態評估技術,研究人員可以在180秒內(nei) 獲取被試者的腦電信號,其間係統還會(hui) 通過不同音頻聲與(yu) 被試者互動,通過大數據模型客觀、高效地對被試者進行精神狀態評估。該技術對異常精神狀態的識別準確率大於(yu) 90%,已經獲得國家二類醫療器械許可。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介紹,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批準“處方數字療法”用於(yu) 慢性失眠的治療;蘋果公司正在與(yu) 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研究利用數字生物標記物識別和評估抑鬱症……來自全世界的研究進展,讓我國科研工作者倍感興(xing) 奮的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時間的緊迫。
2014年3月,香山科學會(hui) 議專(zhuan) 門探討了中國腦科學研究計劃的目標、任務和可行性;2016年3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列為(wei)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其也被稱為(wei) “中國腦計劃”。“‘中國腦計劃’設立了類腦計算與(yu) 腦機智能的專(zhuan) 題研究,正在助力人工智能在精神診療領域應用的進一步研究和落地。”陸林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