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多一些“1米高度”視角,讓城市更人性化

發布時間:2022-12-08 09:16: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近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國務院婦女兒(er) 童工作委員會(hui) 辦公室聯合印發了《城市兒(er) 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導則》提出,要以公益普惠為(wei) 原則,堅持“1米高度”視角、寓教於(yu) 樂(le) 內(nei) 涵、安全環保標準,推進兒(er) 童友好空間建設,讓廣大兒(er) 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適、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間、設施、環境和服務。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聯合22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推進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100個(ge) 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er) 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讓兒(er) 童友好要求在社會(hui) 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麵充分體(ti) 現。這次的《導則》可看作是對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一種具體(ti) 參照。它所提出的“1米高度”視角,實際就是兒(er) 童視角。用通俗的話來說,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不能隻考慮到成年人的需求,也應該更好滿足兒(er) 童的需求。

  比如,現在的城市中,公共休閑設施已經不少了,但專(zhuan) 門針對兒(er) 童設置的區域不僅(jin) 麵積較小,設施也並不多。多數情況下,兒(er) 童實際是和成年人共享公共活動空間和服務設施。這樣一來,由於(yu) 公共設施和活動空間未能針對兒(er) 童活動的特點“量身”打造,不僅(jin) 增加了兒(er) 童的安全風險,也引發了一些兒(er) 童和成人之間的衝(chong) 突事件。再比如,公共場所中的母嬰室、第三衛生間等仍未普及,實際也對兒(er) 童及其監護人並不友好。所以,推進城市兒(er) 童友好空間,有著很強的現實必要性。

  《導則》對兒(er) 童公共活動區域的麵積、設施、服務等作出了具體(ti) 規劃,比如改造減少硬質鋪裝地麵,推進母嬰室建設等舉(ju) 措,都體(ti) 現了在細節上對兒(er) 童群體(ti) 的關(guan) 懷。此外,還明確街區層麵與(yu) 15分鍾步行出行範圍相銜接,對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務範圍,重點完善兒(er) 童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慢行係統和學徑網絡等,構建兒(er) 童友好街區空間;社區層麵與(yu) 5-10 分鍾步行出行範圍相銜接,對接城市社區管理服務範圍,優(you) 先配置滿足嬰幼兒(er) 和學齡前兒(er) 童日常需求的服務設施、遊樂(le) 場地和步行路徑,滿足兒(er) 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長發展需要。這些都是將兒(er) 童視角真正引入到城市公共服務的完善之中去。

  眾(zhong) 所周知,近年來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15分鍾“生活圈”“健身圈”“服務圈”等概念。但這裏麵,少有專(zhuan) 門突出對兒(er) 童的照拂,由此也就少了些對兒(er) 童群體(ti) 的人性化關(guan) 懷。要知道,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兒(er) 童人口大國,兒(er) 童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兒(er) 童群體(ti) 的需求本不該被忽視。很大程度上說,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提升對老年人、兒(er) 童這些“弱勢群體(ti) ”的照顧力度,也是體(ti) 現城市人性化水平和包容性的一個(ge) 重要方麵。

  還要看到的是,在“雙減”政策下,兒(er) 童戶外活動時間增加,這其實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相關(guan) 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進城市兒(er) 童友好空間建設,也可看作是對此的一種配套承接。更進一步來看,更多完善、安全、友好的兒(er) 童公共空間,不僅(jin) 是在改善兒(er) 童的生活環境,也有助於(yu) 提升兒(er) 童教育、養(yang) 育的質量,為(wei) 家庭分擔更多的養(yang) 育成本。

  著名建築師揚·蓋爾在《人性化的城市》中強調,要打造“可居住的、健康、安全、可持續的”城市,必須把人放在城市的中心。顯然,城市的建設、規劃中增加更多的“1米視角”,提升對兒(er) 童的友好程度,實質上也就是進一步突顯對“人”的重視。(朱昌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