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力增強創新能力 提高製造業產品質量

發布時間:2022-12-08 09: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訪談】

  大力增強創新能力 提高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

  ——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ya) 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規模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you) 化,配套日臻完善,出口遍及全球,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攀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但與(yu) 此同時,與(yu) 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品還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如何提高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不斷提升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對此,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了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

  記者: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發展迅猛,然而與(yu) 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品和服務質量還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有哪些?

  李曉華:我國製造業(ye) 部分產(chan) 品質量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我國製造業(ye) 體(ti) 係與(yu) 發達國家整體(ti) 差距的表現,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技術水平的差距。雖然一些先進技術、零部件等可以進行全球采購,但是總體(ti) 上一些企業(ye) 在核心技術的先進性、產(chan) 品架構開發能力等方麵與(yu) 世界領先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從(cong) 而使我國產(chan) 品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後。二是生產(chan) 設備和工藝的差距。產(chan) 品製造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隱性知識,我國製造企業(ye) 在生產(chan) 設備的先進性、生產(chan) 線工藝參數的優(you) 化等方麵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普遍存在,從(cong) 而造成最終產(chan) 品的性能、穩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壽命等方麵的差距。例如,盡管我國工業(ye) 機器人裝機量快速增長,但工業(ye) 機器人密度與(yu) 韓國、日本、德國等製造業(ye) 強國仍有很大差距。三是隨著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美西方國家加強了高技術產(chan) 品對我國的出口限製,造成我國一些企業(ye) 無法獲得世界最先進的生產(chan) 設備、零部件、軟件、先進材料等投入品,從(cong) 而影響到製造業(ye) 產(chan) 品性能的提升。四是一些低水平產(chan) 能拉低了整體(ti) 質量。我國市場規模大、需求層次多樣,既有追求高質量高性能的用戶,也存在大量對價(jia) 格高度敏感的用戶,這就給一些技術水平落後、產(chan) 品質量差的企業(ye) 提供了生存空間,形成我國製造業(ye) 企業(ye) 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麵。五是製造業(ye) 勞動力素質存在差距。製造業(ye) 產(chan) 品是由人開發設計和生產(chan) 製造出來的,我國工程技術人才、技術工人存在短缺,而且素質、能力與(yu) 製造強國的同行相比存在差距。此外,產(chan) 品質量標準體(ti) 係不完善,質量監管不到位,對質量違法違規行為(wei) 處罰力度偏弱等,也造成一些企業(ye) 缺少提升產(chan) 品質量的動力。

  記者:在未來發展中,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如何進行“質”的優(you) 化?短板應如何解決(jue) ?

  李曉華: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依賴於(yu) 國家的整體(ti) 創新能力,因此提高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第一,要大力增強創新能力。除了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通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ti) 製優(you) 勢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瓶頸,還要激勵企業(ye) 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掌握核心技術,提高關(guan) 鍵生產(chan) 設備、工藝的水平。第二,要推進製造業(ye) 的數智化轉型。數字化智能化是製造業(ye) 的發展方向,數智化不僅(jin) 能夠提高產(chan) 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還可以通過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生產(chan) 過程中的應用,優(you) 化生產(chan) 線的工藝參數,增強質量精準化控製和在線實時檢測能力,提高產(chan) 品的加工精度、穩定性和性能。我國在數字經濟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都居於(yu) 世界前列,能夠為(wei) 製造業(ye) 的數智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第三,大力培育專(zhuan) 精特新和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支持中小製造企業(ye) 深耕特定細分產(chan) 業(ye) 領域,通過不斷投入、持續創新,增強對行業(ye) 的理解和隱性知識的積累,提高關(guan) 鍵零部件、原材料的性能,縮小我國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基礎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第四,加強行業(ye) 質量自律。支持同一細分行業(ye) 的企業(ye) 成立行業(ye) 協會(hui) ,一方麵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產(chan) 品的行業(ye) 標準製定;另一方麵建立自律規則,自覺遵守國家和行業(ye) 質量標準,履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第五,加大人才培養(yang) 力度。根據我國製造業(ye) 發展需要,完善大學、職業(ye) 學院、技工學校等多層次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培養(yang) 製造業(ye) 急需的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術工人。以政府購買(mai) 服務、個(ge) 稅抵扣等方式,鼓勵企業(ye) 和員工參加在職培訓和在職教育,不斷提高員工的生產(chan) 技能、質量意識。

  記者: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製造業(ye) 發展中,如何以產(chan) 品質量提升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李曉華:產(chan) 業(ye) 升級從(cong) 供給側(ce) 看是產(chan) 業(ye) 向著更高技術、更加高端、更高效率、更加綠色、更高附加價(jia) 值的方向發展,從(cong) 需求側(ce) 看是向社會(hui) 提供更加符合用戶需要的產(chan) 品和服務。產(chan) 品質量是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與(yu) 需求側(ce) 的結合點,因此產(chan) 品質量升級也就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的重要抓手。首先,產(chan) 品升級根本上要依靠市場需求的拉動以及市場競爭(zheng) 帶給企業(ye) 的壓力。為(wei) 了實現利潤的增長,企業(ye) 有內(nei) 在的動力開發更符合市場需要的高質量產(chan) 品。在這個(ge) 過程中,政府應推動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建立商品服務、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讓優(you) 質產(chan) 品脫穎而出,進而實現市場份額向高質量產(chan) 品生產(chan) 企業(ye) 集中,提高產(chan) 業(ye) 集中度。其次,完善國家標準和行業(ye) 標準體(ti) 係,推動重點領域主要消費品質量標準與(yu) 國際接軌、內(nei) 外貿產(chan) 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快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域產(chan) 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的製定。再次,加強對產(chan) 品質量的監管,加大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產(chan) 品生產(chan) 企業(ye) 的處罰力度,鼓勵行業(ye) 協會(hui) 商會(hui) 、新聞媒體(ti) 、消費者和公眾(zhong) 共同開展質量監督,利用互聯網平台對假冒偽(wei) 劣產(chan) 品進行曝光,完善並嚴(yan) 格執行缺陷產(chan) 品召回製度。此外,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加強對產(chan) 品質量的全供應鏈、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對出現質量問題產(chan) 品的可追蹤、可溯源。開展製造業(ye) “產(chan) 品質量提升行動”,培育、遴選一批各行業(ye) 質量過硬的品牌和企業(ye) ,及時總結質量建設經驗並進行推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