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規範交友軟件,保護未成年雲上社交空間

發布時間:2022-12-08 09:16: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張爾冬

  未成年人交友App,究竟是傾(qing) 訴“青春煩惱”的秘密基地,還是不良內(nei) 容傳(chuan) 播的溫床?近日,媒體(ti) 調查發現,一些軟件打著“12歲小朋友的交友軟件”“不限年齡的交友軟件,害羞勿入”的旗號吸引未成年人下載,裏麵卻充斥著粗俗語言、色情信息、誘導充錢等與(yu) “未成年”標簽明顯相違的內(nei) 容。

  近年來,未成年觸網數量和網絡活動豐(feng) 富度逐步增加,已成趨勢。日前,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yi)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6.8%。同時,新興(xing) 網上娛樂(le) 社交活動受眾(zhong) 遞增。在這份研究報告給出的畫像中,上網聊天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網上溝通社交活動,占比為(wei) 53.4%。

  基於(yu) 這樣的背景,不少家長和學校已經達成了一個(ge) 共識,那就是很難將未成年人與(yu) 社交媒體(ti) 完全相隔絕。何況,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本就該得到尊重和重視。他們(men) 使用社交媒體(ti) 來匿名傾(qing) 訴、分享愛好、補充社交的過程,也是學習(xi) 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用網經驗積累和媒介素養(yang) 培育。

  然而,未成年人多有好奇心強、分辨力不足的特點,這些交友軟件又存在明顯的監管漏洞。據記者調查發現,許多社交App身份認證形同虛設,雖然頁麵上明明白白地標注著“建議年齡17+”,注冊(ce) 時身份信息卻可以隨意填報。甚至有軟件一登錄,私信列表、評論區中就被發來不少挑逗暗示性的“擦邊”話語和色情圖片。係統無法識別不說,即使手動進行舉(ju) 報,也收效甚微。

  如何趨利避害,為(wei) 未成年人的雲(yun) 上交友築起“防火牆”,已經成為(wei) 現實考題。未成年人三觀尚未成型,缺少足夠的理性和經驗來幫助他們(men) 辨別有害信息,也更容易掉入不良交友軟件編織的“陷阱”。

  因此,我們(men) 不能僅(jin) 指望麵向未成年人的交友軟件主動承擔起社會(hui) 責任。考慮到青少年兒(er) 童的特點,相關(guan) 部門也必須以更強的監管力度來保證未成年人健康觸網。此外,即便同樣是“未成年”,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兒(er) 童也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和性格特點,分級製度的探索也要同步推進。

  事實上,現在市麵上很多社交軟件都搭載了可“一鍵開啟”的青少年模式,通過不同模式轉換來變更界麵的展示內(nei) 容、限製登錄時間和部分功能使用。但此前曾有媒體(ti) 報道,青少年模式雖然足夠“安全”,但也常常被反映“單調”“無聊”,於(yu) 是許多未成年人要麽(me) 放棄使用,要麽(me) 虛報年齡偷偷登入成人版。要解決(jue) 這樣的問題,完善青少年模式建設,鼓勵優(you) 質內(nei) 容創作亦是題中之義(yi) 。

  歸根到底,媒介隻是一種工具,交友軟件亦是如此。數字化繁榮的時代理應尊重青少年兒(er) 童的社交需求,也要引導其學習(xi) 成為(wei) 媒介工具的合格使用者。這就要求成年人更多地做好鋪路架橋的工作,讓未成年群體(ti) 有條件在規範運營的平台、優(you) 質的內(nei) 容創作下進行探索,共享社會(hui) 網絡發展成果。(張爾冬)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