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創升級
作者:智春麗(li)
二十四節氣主題徽章、古建築榫卯積木、“遇見頤和園”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屆進博會(hui) 現場,富含中國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受到歡迎,成為(wei) 扮靚“四葉草”展館的一道獨特風景,讓人們(men) 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影響力。
一段時間以來,從(cong) 銅奔馬造型玩偶等實物文創商品走紅,到《千裏江山圖》數字展等數字文創作品火爆,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呈現活躍景象。經過多年沉澱,我國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經曆了從(cong) 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從(cong) 實物用品到非實體(ti) 形態內(nei) 容創意、文化服務、數字作品的演化,正在從(cong) 量的突破走向質的升級。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開發出一大批彰顯中華美學風格、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創意產(chan) 品,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體(ti) 現,也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要求。
高質量的文創產(chan) 品,需要以恰當的創意形式,將曆史內(nei) 涵與(yu) 時代審美相結合,達到文化價(jia) 值與(yu) 實用價(jia) 值相統一。創意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文明豐(feng) 厚而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為(wei) 現代文化創意實踐提供了最豐(feng) 厚的滋養(yang) 、最充沛的源泉。隻有懷著對中華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處、洞悉文物細節、回到考古現場,才能創作出有助於(yu)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優(you) 秀產(chan) 品。從(cong) 敦煌研究院的“飛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館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館的“金麵具”,各大博物館圍繞特色文物深耕文創品牌,做出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嚐試。
文化創意產(chan) 品承載著人們(men) 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追求,是創造與(yu) 欣賞、文化與(yu) 生產(chan) 、創意與(yu) 生活的結合。文創產(chan) 品取得成功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恰當的創意提供差異化的精神體(ti) 驗,滿足人們(men) 高品質、個(ge) 性化的消費需求,喚起人們(men) 對美的向往和追求。點亮夜燈認識一幅宋代觀星圖,玩局桌遊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軼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來越“萌”,沉浸式演出裏的人物造型越來越“真”……從(cong) 近年來受到歡迎的“爆款”產(chan) 品看,文創從(cong) 實物外形模仿向內(nei) 容創意、互動型產(chan) 品演化,正是基於(yu) 對人們(men) 知識探索需求、情感表達需求、文化認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文創產(chan) 品的持續創新,離不開數字技術賦能。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文化數字化為(wei) 當代文化業(ye) 態發展描繪了極具想象力的圖景。比如,深圳一位動畫師團隊運用京劇、水等元素創作了一則動畫視頻,網友直呼隔著屏幕感受到“中國之美”;有媒體(ti) 運用智能影像修複技術讓李苦禪所繪《盛夏圖》“動”了起來,水波浮動,荷花綻放,盡顯水墨之美。從(cong) 實踐來看,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互動影視等技術,可以增強文化創意產(chan) 品的文化承載力、展現力和傳(chuan) 播力。作為(wei) 一種呈現手段,數字化豐(feng) 富了文創產(chan) 品的載體(ti) ;作為(wei) 一種新型基礎設施,數字化拓寬著文創產(chan) 品的消費場景。
當下,文化創意日益成為(wei) 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ti) 現和經濟的新增長點。陳列在博物館的先秦編鍾、漢代宮燈、唐代樂(le) 器、宋代書(shu) 畫,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畫、綜藝、數字展覽等內(nei) 容創作,吸引著更多饒有興(xing) 致的尋訪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華文明史。期待文化創意產(chan) 品持續提質升級,進一步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更多人從(cong) 中華文化中獲得精神力量。(智春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