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什麽要了解學術史?

發布時間:2022-12-08 09: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著書(shu) 者說】

   作者:葛兆光(複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學係文科資深教授)

  我在不同的大學講了三四十年的課,也換著各種主題講過很多門課,所以,準備課程和撰寫(xie) 講義(yi) ,要占去我大部分工作時間。不過,也因此從(cong) 講義(yi) 到著作,出版了不少論著,包括我的《中國思想史》兩(liang) 卷本和《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三卷本,其實原本都是講義(yi) 。此次由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的“葛兆光講義(yi) 係列”,也是我從(cong) 教以來為(wei) 學生們(men) 開授多門課程的講義(yi) 結集,分別是《亞(ya) 洲史的研究方法》《學術史講義(yi) 》《古代中國文化講義(yi) 》《中國經典十種》。

  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我對大學人文學科的教學,曾經有個(ge) 說法,“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很多朋友都引用過,覺得我講得有那麽(me) 一點兒(er) 道理。不過,說歸說,做歸做,真正能夠按照這種方式上好課,卻沒那麽(me) 容易。

  我有一個(ge) 基本固定的講義(yi) 撰寫(xie) 模式。為(wei) 了準備講課,我常常用紙筆先寫(xie) 詳細的大綱,然後在這些大綱上,貼滿各種抄錄了史料或心得的簽紙;在講述一兩(liang) 輪之後,便把這些五顏六色、亂(luan) 七八糟的紙本,轉錄成電腦格式的文本,接著再把它打印出來,在天頭地腳、左邊右邊批注種種文字,並且繼續貼滿修補的簽紙。這樣經過三五輪增補和刪訂後,就成為(wei) 最終的講義(yi) ,而我在完成了最終講義(yi) 之後,也就不再講這門課了。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既然已經完成,自己也已經沒有新鮮感了,這就仿佛《世說新語》裏說的王子猷雪夜訪問戴逵,“吾本乘興(xing) 而行,興(xing) 盡而返,何必見戴?”其實,好的講課人自己講述也是要“乘興(xing) 而行,興(xing) 盡而返”的,那種憑一本講義(yi) 照本宣科講幾十年的事兒(er) ,我還真做不來。

  講義(yi) 和著作畢竟不同。著作要有思想和新見,而講義(yi) 最重要的不僅(jin) 要明白,還要有知識。“葛兆光講義(yi) 係列”,收錄了我多年講課講義(yi) 的最終修訂稿。這個(ge) 係列包括以下若幹種講義(yi) ,即針對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國經典十種》和《宋代文學十講》,針對大學曆史係本科生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yi) 》和《古代中國藝術的文化史》,針對碩士生的《學術史講義(yi) :給碩士生的七堂課》,以及針對博士生的《亞(ya) 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dong) 部亞(ya) 洲海域為(wei) 中心》。將來如果還有餘(yu) 力,那麽(me) 這個(ge) 係列中也許還會(hui) 整理出版一本給博士生的《亞(ya) 洲中古宗教、思想與(yu) 文化的交流》。

  重新給“學術”/“學術史”確定邊界

  《學術史講義(yi) 》這門課是我近二十年來給碩士研究生開“中國學術史專(zhuan) 題”課程的講稿,十幾年裏,我一直在反複修訂這份講義(yi) 。我主要考慮的是怎樣改變現在文史類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方式,怎麽(me) 樣才能讓剛剛進入碩士階段的研究生,了解什麽(me) 是中國學術,什麽(me) 叫作“學術研究”?當然,對不同領域的人來說,學術史是不一樣的,但歸根結底就是:觀察前人做了什麽(me) ,前人怎麽(me) 做的,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誰的研究是典範,還有什麽(me) 課題可以做。

  我希望在這門課裏,讓研究生盡可能多地閱讀最基本的曆史文獻和最經典的學術論著,也希望他們(men) 能夠切實地理解以下三點:(1)目前學術界的心情和思路。這裏所謂“心情”,可能是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的社會(hui) 背景和知識背景,它刺激著研究某個(ge) 問題的衝(chong) 動。這裏所謂“思路”,包括了觀察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預設、趨向和途徑,分析問題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查找材料的範圍等。(2)能夠知道中國學術界有什麽(me) 困惑和問題,將麵對的學術瓶頸是什麽(me) 。不了解這一點,就不知道從(cong) 哪裏用力。(3)想一想,在古代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史研究方麵,為(wei) 什麽(me) 有些能夠產(chan) 生影響的問題和話題,不是來自我們(men) ,而總是來自歐美和日本。

  我們(men) 有一種習(xi) 慣,是不分“學術”和“思想”,籠統地把思想、文化和學術,都寫(xie) 進學術史裏麵。另外大體(ti) 上,上古軸心時代思想學術的獨立和繁榮,秦漢統一時代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中古佛教傳(chuan) 入以及思想世界的變化,隋唐佛教成熟與(yu) 禪宗興(xing) 起以及三教合流,宋明理學興(xing) 盛以及程朱、陸王之學的分歧,清代考據學的發展等等,這些在所謂“學術史”的書(shu) 裏有,在所謂“思想史”的書(shu) 裏也有。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傳(chuan) 統中“經學即理學”觀念的影響,好像談論思想不能“遊談無根”,要有學術打底,所以學術與(yu) 思想不能分開;另一方麵是現代中國大學裏,還沒有對“思想史”和“學術史”做出一個(ge) 理性、清晰和簡單的界說。

  不過,盡管古代中國的思想和學術往往糾纏在一起,但是到了現代,學術和思想,卻常常是分化的。這種分化可以把它稱為(wei) “現代性”。正是現代,使得各種學科重新劃分,使得不同領域的知識,重新呈現、組合、認識。所以,當古代中國的經史子集,在近代被重新劃分為(wei) 文學、曆史、哲學,很多混在一起的古代知識、思想和信仰,就要被區分開來。所以我覺得,學術史應該有它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什麽(me) 才是學術史?

  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界有一個(ge) 學術史熱,現在回想起來,其間還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問題。

  第一個(ge) 問題,是有人把學術史變成懷舊、抒情和對現實政治的批判。比如對王國維的追憶,對陳寅恪的仰慕等等。這些有時代的合理性,但並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學術史,毋寧說是思想史(也有人說是“生命史”或“精神史”)。現在又出現一個(ge) 新趨勢,就是把學術史,變成學術八卦史,現在各種學者的日記、書(shu) 信大量出版,更加引起一些人鑽頭覓縫、尋章摘句,當學術史的索隱派,拿著放大鏡在巨人身上找瑕疵,仿佛成語說的嗜痂成癖。

  第二個(ge) 問題,就是學術史研究者,往往缺乏對學術本身的把握,好像總是在學術之外發議論。很多人研究王國維,關(guan) 心的是他的大清認同、他的精神追求等。但是,很少人真正懂得他的學術。比如甲骨文研究,以及遼金蒙元史的研究。也有很多人研究陳寅恪,但並不真的理解當時學界對於(yu) 中古史研究以及陳寅恪中古史研究的意義(yi) ,更不懂得陳寅恪早期蒙古源流和佛教曆史研究在所謂“預流”的國際學問中的意義(yi) 。

  第三個(ge) 問題,現在研究學術史的學者,對於(yu) 現代中國學術的國際環境,以及現代中國學術的國際意義(yi) ,了解得太不夠。其實,很多中國學術史上的問題,特別是現代的學術,不放在國際學術大背景下,是沒有辦法了解的。比如,滿蒙回藏之學以及西北西南民族之學,為(wei) 什麽(me) 在二十世紀逐漸從(cong) 邊緣走向中心?等等。

  第四個(ge) 問題是,沒有針對當下學術問題,提出新的領域、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我們(men) 應當有這樣一個(ge) 意識,就是學術史不僅(jin) 僅(jin) 是“曆史”,是過去時的“曆史”,也是為(wei) 了當下和未來推動學術研究發展的一門學問。

  因此,學術史研究的意義(yi) ,既不是“懷舊”(批判現實),也不是“表彰”(見賢思齊),而在於(yu) 知道“一代有一代的問題和方法”,大概是四個(ge) 方麵:

  1.通過學術史,了解今天我們(men) 從(cong) 事的“現代學術”,是怎樣從(cong) “傳(chuan) 統學術”中轉型而來的?2.通過學術史,了解這一“學術轉型”的背景和動力是什麽(me) ?是域外刺激,是學術製度變化,是新資料新方法的推動,還是政治情勢、國際環境的作用?3.通過學術史,了解當下學術研究的趨向、理論和方法,什麽(me) 是真正重要的,什麽(me) 是應當改變的?4.通過學術史,看到未來學術發展的方向是什麽(me) ?什麽(me) 是“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問題,什麽(me) 是“增長點”的學術領域?

  我用了四個(ge) “通過學術史”,說明“學術史”也是“舍筏登岸”的“筏”,“得魚忘筌”的“筌”。研究學術史,最終目的是懂得如何做學術,不是僅(jin) 僅(jin) 把學術的曆史說一遍。

  如何學習(xi) 中國學術史?

  學好中國學術史,要以基本文獻閱讀為(wei) 中心,其實精讀文獻是老傳(chuan) 統,可是現在學界心浮氣躁。好多學生習(xi) 慣了讀各種“文選”、“參考資料”、教材,不知道這些東(dong) 西其實是他人篩過、揀過、嚼過的二手貨。現在,很少有人細細地讀完整的原始文獻了,所以對於(yu) 文獻的常識就不多了。

  我認為(wei) 還是要去讀重要的現代學術論著。因為(wei) 第一,它們(men) 本身就是構成現代學術史的基本文獻,現代學術史上像梁啟超、章太炎、王國維、胡適、顧頡剛、傅斯年、陳寅恪,都應當好好看看,至少要選擇重要的、經典的東(dong) 西看看,大體(ti) 上就了解了現代學術來龍去脈。第二,還可以學習(xi) 過去學者是怎樣尋找問題、收集材料、撰寫(xie) 論文,“取法乎上”,學這些好的論著,寫(xie) 出來的哪怕“僅(jin) 得其中”也行。

  實際上,在各個(ge) 研究領域裏,我們(men) 都會(hui) 涉及現代人的研究,所以還需要對現代學術史有一個(ge) 係列的了解,否則還是不知道,為(wei) 什麽(me) 這些傳(chuan) 統的學術領域,要用現代眼光、現代方法、現代取向和現代規範來研究。“現代學術”的閱讀部分,我挑選八個(ge) 重要的學者,分別作為(wei) 新史學的提倡者(梁啟超)、現代曆史教科書(shu) 的寫(xie) 作(夏曾佑)、用西方方式整理中國學問(胡適)、發現新史料和新問題(王國維)、現代性和客觀性的曆史學(顧頡剛)、史學就是史料學及民族主義(yi) 曆史學(傅斯年)、中國學術的國際預流(陳寅恪)、對傳(chuan) 統的溫情和強調認同的曆史學(錢穆)等方麵的代表。我想讓大家看看中國現代學術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用這種現代學術手段和眼光來研究古代思想學術和文化?仔細讀讀後也許更能理解,怎樣把古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傳(chuan) 統和現代學術方法嫁接在一起。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