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儒家思想方法論的永恒魅力

發布時間:2022-12-08 09:21:00來源: 北京日報

  “可以通萬(wan) 方之略矣”——儒家思想方法論的永恒魅力

  儒家思想以切合人事、具體(ti) 實用的風貌主導中華民族獨特文明體(ti) 係的構建,反映出濃厚的實用理性與(yu) 入世旨趣,可謂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最溫馨、最可親(qin) 的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體(ti) 現了中華古典文明的本質特征與(yu) 價(jia) 值取向,所謂“於(yu) 道最為(wei) 高”“則可以通萬(wan) 方之略矣”。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ei) 涵與(yu) 顯著價(jia) 值,古往今來人們(men) 已有非常充分的概括總結。我這裏僅(jin) 僅(jin) 想就儒家的思想方法論談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濃厚的樸素辯證認識論精神

  儒家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上,一個(ge) 十分顯著的特征,就是善於(yu) “雜於(yu) 利害”,見利思害,見害思利,講求“適度”,不走極端,體(ti) 現出濃厚的樸素辯證認識論精神。

  有句名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意思是事物之間具有普遍聯係的特征,即使是同一事物的內(nei) 部,也存在著不同傾(qing) 向相互對立、互為(wei) 滲透的屬性,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ti) 。

  儒家也善於(yu) 以普遍聯係、相互依存的觀點、立場和方法來全麵認識和宏觀把握治國安邦問題。在他們(men) 看來,其理論的基本範疇,如“德刑”、“禮法”、“治亂(luan) ”、“寬嚴(yan) ”、“義(yi) 利”、“王霸”等等,無不以相互依存、互為(wei) 關(guan) 係的形式而存在,一方不存在,對方也就不存在。這正如老子哲學中的“美醜(chou) 、難易、長短、高下、前後、有無、損益、剛柔、強弱、禍福、榮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勝敗、靜躁、輕重”一樣,彼此間都是對立的統一和普遍的聯係。不僅(jin) 是對立的事物具有聯係統一性,就是同一事物內(nei) 部也存在著不同傾(qing) 向之間相互對立、互為(wei) 滲透的屬性,都包含有“利”與(yu) “害”的兩(liang) 種傾(qing) 向。天下萬(wan) 事萬(wan) 物,沒有無害之利,也沒有無利之害,兩(liang) 者如影隨形、相生相成,勝利和失敗僅(jin) 僅(jin) 是一線之隔,勝利中往往隱藏著危機,而失敗裏也常常包含著致勝的因素。因此要求人們(men) 善於(yu) 保持清醒的頭腦,盡可能做到全麵辯證地觀察問題,正確地對待事物的利害得失,趨利避害,防患於(yu) 未然,製勝於(yu) 久遠。

  為(wei) 此,儒家才堅定地提倡“適度”原則。儒家普遍認為(wei) ,凡事都必須堅守大經大法,做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具體(ti) 做法便是“執其兩(liang) 端而叩之”,從(cong) 中找到和掌握合適的度,辯證看待問題,凡事不走極端。這種思維方法早在其開創者孔子的重要思想命題上皆有反映:如天人關(guan) 係方麵,既不否定鬼神、天意的存在,又著重強調人事的作用;政治秩序方麵,既肯定君臣尊卑、父子上下關(guan) 係的天然合理性,又主張“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義(yi) ”;文質關(guan) 係方麵,既注重內(nei) 容,又注重形式,“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理想追求方麵,既追求大同,“祖述堯舜”,又憧憬小康,“憲章文武”。總之,一切要“允執其中”。

  “允執其中”,就是要避免“過猶不及”極端情況的發生。譬如,“禮”“樂(le) ”皆為(wei) 治國安邦的基石與(yu) 鵠的,發揮著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一旦過“度”,則必然走向反麵,背離其初衷:“樂(le) 者為(wei) 同,禮者為(wei) 異。同則相親(qin) ,異則相敬。樂(le) 勝則流,禮勝則離。”所以,反映在治國問題上,管理思維的選擇與(yu) 管理藝術的運用,必須做到文武並用,剛柔相濟。而管理目標的確立與(yu) 管理境界的追求,必須做到謙益節製,兼容並蓄。既然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hui) 發生性質的變化,走向自己的反麵。這就給統治者以重要的啟示,在治國上不能急功近利,急於(yu) 求成,而應該尊重現成的秩序與(yu) 成規,保持事物的相對穩定性,必要時需安於(yu) 現狀,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一句話,目前是什麽(me) 狀況,就安於(yu) 什麽(me) 狀況,不羨慕分外的東(dong) 西,同時要善於(yu) 兼容並蓄,博采所長,使品德各異、能力有差的各類人在治國中都能發揮自己的不同作用。

  不斷強調的“憂患”意識

  儒家樸素辯證的思想方法論邏輯展開,使得它的文化精神中,合乎自然地蘊涵了一個(ge) 常為(wei) 人們(men) 所忽略,但卻十分重要的內(nei) 容,這就是強烈的“憂患”意識。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曆史上那些真正的儒家,都有一種非常可貴的傳(chuan) 統,即朝乾夕惕,憂患係心。孟子嚐言:“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又說“人生於(yu) 憂患,死於(yu) 安樂(le) ”。歐陽修也強調指出:“夫禍患常積於(yu) 忽微,而智勇多困於(yu) 所溺”。儒家所倡導的這種憂患意識,是值得今天的人們(men) 倍加珍視、積極弘揚的寶貴遺產(chan) 。《禮記·曲禮上》有言,“敖不可長,欲不可從(cong) ,誌不可滿,樂(le) 不可極”,它提醒人們(men) 最大的危險,來自於(yu) 誌滿意得,放鬆警惕,沾沾自喜,無所用心,讓勝利衝(chong) 昏頭腦,讓太平消磨鬥誌。一句話,一個(ge) 人,一個(ge) 團體(ti) ,乃至一個(ge) 國家,所麵臨(lin) 的危險,通常不是在身處逆境之時,而往往是在高歌猛進、所向披靡的順境之中。

  北宋大儒周敦頤《愛蓮說》中有兩(liang) 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實際上是儒家憂患意識的簡潔表述,說的是人們(men) 在不同環境下如何做人、怎樣處世的深刻含義(yi) 。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所表達的是,一個(ge) 人不屈服於(yu) 惡劣的環境,自尊自強,從(cong) 逆境中奮起,從(cong) 挫折中進取。而“濯清漣而不妖”,則是喻指人在順境中始終保持頭腦的冷靜和清醒,不忘乎所以,腳踏實地繼續前進。

  由此可見,一個(ge) 人在逆境中奮鬥、自強固屬不易,而在順境中善始善終、戒驕戒躁、自重進取其實更難。而隻有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人,才能夠始終秉持“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最終跨越這個(ge) 巨大的陷阱,實現人生的升華。儒家思想方法論的積極意義(yi) 和不朽價(jia) 值,正是集中體(ti) 現在它所強調的“憂患”意識之中!

  積極堅持的“更化”立場

  儒家的樸素辯證思想方法論,也反映在其把握“經”“權”關(guan) 係上。所謂“經”“權”關(guan) 係問題,其實質性的內(nei) 涵,便是體(ti) 現為(wei) 如何正確地處理政治上的原則性與(yu) 靈活性之間的關(guan) 係。在社會(hui) 政治生活中,一方麵要強調原則性:“執中”、“執一”、“守經”;另一方麵又必須注意適當的靈活性:“便宜從(cong) 事”、“行權”、“通權達變”。“經”“權”說集中體(ti) 現了儒家的政治大智慧,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理性精神的具體(ti) 反映。它的宗旨在於(yu) 為(wei) 解決(jue) 理想與(yu) 現實(或者說原則與(yu) 實踐)之間的矛盾或衝(chong) 突創造必要的契機,提供適當的手段。

  儒家的“經”“權”觀對於(yu) 儒家思想的形成、發展與(yu) 貫徹落實,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yi) 。

  第一,受“經”“權”觀原則的指導與(yu) 規範,儒家在治國方麵確定了一係列基本宗旨,如等級尊卑的有序管理模式、德治教化的價(jia) 值取向原則、正己及人的管理示範形態、仁義(yi) 禮樂(le) 的人本管理精神、用中適時的管理操作方法,等等,這些都屬於(yu) “經”的範疇,都是必須堅持、不可動搖的大經大法。與(yu) 此同時,儒家也不排斥“權”的合理性與(yu) 必要性,如以動用刑罰來補充單純講究德治的不足,以承認合理利益來完善單純提倡仁義(yi) 的欠缺,以天下一家、諸生平等來克服單純講究等級名分的矛盾等等。

  第二,受“經”“權”理論的指導與(yu) 規範,儒家遂有了使自己與(yu) 時推遷、不斷更化的理據和動力。既然從(cong) 事任何事情都應該在堅持根本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有所變通,有所調整,有所改進,那麽(me) ,上至治國,下及修身,也同樣可以依照這個(ge) 一般規律,不斷豐(feng) 富其原理,充實其手段,而不應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因此,董仲舒可以在麵對雄才大略又剛愎自用的漢武帝策問時,有勇氣直斥當時漢朝政治之失,危言聳聽地形容漢朝的統治秩序為(wei) “糞土朽牆”,隨時麵臨(lin) 著崩潰的危險,而不遺餘(yu) 力地鼓吹“更化”,主張改弦更張,另起爐灶。

  正是因為(wei) 有這樣的理念作堅實的支撐,儒家思想在其總體(ti) 精神不作重大改變條件下,其具體(ti) 細節、具體(ti) 方法總是處於(yu) 生生不息的調整與(yu) 充實之中,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特定時期的各種需要,即所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建立在樸素辯證思想方法論基礎之上的儒家“經”“權”理論,的確是儒家思想能夠與(yu) 時俱進、更化嬗變的不竭生機與(yu) 強大動力。儒家以樸素辯證法為(wei) 內(nei) 核與(yu) 精髓的思想方法論,則是值得我們(men) 在這個(ge) 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的當代轉型過程中,加以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掘的一份遺產(chan) ,它彌足珍貴,足資啟迪,無可置疑地富有永恒的魅力。 (作者:黃樸民,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2022年12月05日 第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