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與科技之間——綜合材料繪畫對藝術邊界的拓展
作者:譚力銘 (單位:東(dong) 北師範大學)
藝術家葛曉弘的“文脈”係列作品,以二維碼形式表現中國文化不同發展階段,作品中粘貼了《寧波泥金彩漆》《四書(shu) 五經》《青銅器研究》等大量書(shu) 籍的書(shu) 脊,並由書(shu) 籍組成二維碼,觀者能掃碼進入提前設定的網絡門戶。
在信息技術急速發展的今天,“掃碼”這一簡單的動作早已成為(wei) 人與(yu) 人交流溝通的一部分。藝術家通過二維碼,不僅(jin) 呈現出藝術形式的抽象美,而且與(yu) 觀者產(chan) 生了互動。將人們(men) 同時與(yu) 古代農(nong) 業(ye) 文明、現代工業(ye) 文明和信息文明相連接,向觀眾(zhong) 呈現出藝術與(yu) 科技融合下“古今”的交融。
在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中,對流派、畫種與(yu) 畫家群體(ti) 的有意劃分,有時在不同藝術種類之間形成了無形的屏障。在互聯網環境下,互聯共享等理念有助於(yu) 打破傳(chuan) 統藝術較為(wei) 封閉的發展環境。
科技作為(wei) 一種介入因素,在與(yu) 綜合材料繪畫藝術融合的同時,也推動著各類藝術的融會(hui) 貫通。如何應用科技手段、科技材料助力當代藝術發展?當代藝術家在綜合材料繪畫的探索中,為(wei) 我們(men) 指示了藝術與(yu) 科技結合的發展方向。
相較於(yu) 國畫、版畫、油畫與(yu) 雕塑等傳(chuan) 統畫種,綜合材料繪畫的出現,打破了單一媒介材料的壁壘。近年來,湧現出許多善於(yu) 運用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家。
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綜合材料繪畫開始特設展區,正式將其視為(wei) 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2011年,綜合材料繪畫與(yu) 修複藝術委員會(hui) 承辦“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綜合美術作品展”,此次展覽集合了眾(zhong) 多表現重大曆史題材的主題性綜合材料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以具象、抽象、意象抑或是半抽象的藝術語言,充分展示出當代中國藝術語言與(yu) 形式上的轉變,為(wei) 藝術材料與(yu) 科技的結合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
我國有關(guan) 藝術與(yu) 科學共同發展的討論,從(cong) 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新文化運動時期,文藝界痛感傳(chuan) 統繪畫積弊太深,提倡向西方繪畫學習(xi) ,試圖用科學的西方繪畫改造中國畫。這一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國時期中國畫壇的風格追求。
改革開放後,科學家錢學森多次在不同場合倡導藝術與(yu) 科學融合,主張開展思維科學研究,把美學和文藝與(yu) 思維科學體(ti) 係進行統觀。進入新世紀之後,提倡科學與(yu) 藝術聯合的呼聲再度高漲,以清華大學主辦的藝術與(yu) 科學相關(guan) 學術活動為(wei) 代表,該校通過匯集世界範圍的藝術家、科學家進行學術研討和藝術創作,推動藝術與(yu) 科技的融合。藝術不僅(jin) 能促進科學發展,還能夠為(wei) 科學家提供精神的慰藉和引導,而科學家的工作也為(wei) 藝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的知識支撐和技術保障,還為(wei) 藝術研究提供了邏輯嚴(yan) 密的研究方法。
在科技助力下,中國綜合材料繪畫藝術的界限被不斷拓展,輻射麵越來越廣,同時也灌注了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精神的某些特質。從(cong) 整體(ti) 上看,中國綜合材料繪畫在立足傳(chuan) 統的基礎上表現出了現代活力,這一點也印證了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藝術與(yu) 科技的融合中,綜合材料繪畫對藝術邊界的拓展體(ti) 現為(wei) :“古與(yu) 今”“心與(yu) 物”與(yu) “界與(yu) 麵”之間的探索。葛曉弘的“文脈”係列作品體(ti) 現了“古與(yu) 今”的交融。
中國藝術精神中強調以藝術創作來實現“心”與(yu) “物”的統一,使人回歸自然,以藝術的形式體(ti) 悟內(nei) 在的精神和本心。藝術家孟祿丁說:“‘元速’係列是我將創作放歸自然的嚐試,因此我用機器將‘人’排除,讓機械動力自發生成一種抽象語言。我所追尋的機器的‘力’,是一種非常純粹,自然天成的力量。就像大自然中,我們(men) 看到的山河風景的形成也是通過自然的力量。”可見,孟祿丁的《元速》係列作品,是以一種“非人工”的機器進行創作,在創作當中賦予了機器體(ti) 悟自然的能力,以機械之“力”追尋宇宙萬(wan) 物自然之“道”。該係列作品中的圖案多為(wei) 圓形,代表著循環與(yu) 開端,這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道家學說中“生生不息”的思想。孟祿丁“心”中對宇宙之道的探索以藝術的手段外化為(wei) “物”,使之產(chan) 生一種有別於(yu) 真實自然的“心”之自然。
在中國當代綜合材料發展中,藝術家在科技助力下通過拓展綜合材料的“界”與(yu) “麵”,即突破了傳(chuan) 統繪畫材料的“邊界”,創造了新的藝術“麵貌”,建立了新的視覺語言秩序。藝術家餘(yu) 王波創作的《碎紙機的記憶》係列作品,將各種藝術形式的邊界打破,將碎紙機打碎的碎紙和礦物質顏料、色素、風化土相攪拌,使碎紙產(chan) 生砂礫被風化之後的效果,顏色不均勻地分布在碎紙和風化土上,呈現出綜合後的藝術麵貌。孟祿丁創作於(yu) 2007年的《勢》,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具有書(shu) 寫(xie) 性,從(cong) 畫麵中間噴湧而出的顏料,好似要迸發一般,試圖打破傳(chuan) 統繪畫的常規,以一種誇張的抽象形式刺激人們(men) 的視覺感官。在《朱砂》係列作品,孟祿丁運用隱喻和指向性的創作方式,使“朱砂”這一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成為(wei) 一個(ge) 開放性的符號,試圖以藝術的方式融合文化的寓意,呈現出新穎的藝術麵貌。
綜合材料繪畫與(yu) 現代科學進步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科技改變和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思想和審美觀念。而科技進步有時將藝術家從(cong) 藝術作坊中解放出來,讓他們(men) 有更充足的時間思考與(yu) 表現某種藝術理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