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製造業工種上新,“人才之渴”待解

發布時間:2022-12-09 09:21:00來源: 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近年來,隨著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ye) 蓬勃而起。但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不及行業(ye) 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麵。對此,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從(cong) 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構建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等方麵緩解“人才之渴”。

  “公司正處在擴張階段,設備到位了,良‘匠’卻難求。”作為(wei) 芯片測試設備生產(chan) 商,浙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對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較大,令培訓總監黃楷然頗感無奈的是,雖然開出了萬(wan) 元以上的月薪,這個(ge) 新工種仍麵臨(lin) “用工難”的尷尬。“以芯片測試應用和成品測試兩(liang) 個(ge) 崗位為(wei) 例,目前在崗40人,缺口有150人。”

  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員、激光設備安裝調試員……近年來,隨著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和動能轉換,一大批新職業(ye) 蓬勃而起,並陸續獲得“身份證”。農(nong) 民工作為(wei) 新時代產(chan) 業(ye) 工人,也紛紛成為(wei) 新工種從(cong) 業(ye) 人員。但目前受限於(yu) 多重因素,新工種的人才增長速度顯然不及行業(ye) 發展速度,勞動力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麵。

  重金難求“新工匠”

  用軟件勾勒電路圖、在微米級元件上精雕細琢、對成品優(you) 良率錙銖必較……一枚芯片的層層蛻變,蘊含著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去年3月,這一工種被人社部確立為(wei) “新職業(ye) ”。黃楷然回憶稱,從(cong) 2017年開始,芯片行業(ye) 熱度驟增,集成電路領域“用工難”開始凸顯。“無論是設計、生產(chan) 還是測試,上下遊企業(ye) 都在招兵買(mai) 馬。”

  《中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人才白皮書(shu) (2019~2020年版)》顯示,到2023年前後,全行業(ye) 人才需求為(wei) 76.65萬(wan) 人,人才缺口約為(wei) 22萬(wan) 人。“薪酬也隨之一路走高。以華東(dong) 地區為(wei) 例,新手工程師的工資在1萬(wan) ~1.5萬(wan) 元,熟練工可達到5萬(wan) 元以上。”黃楷然透露。

  為(wei) 了尋覓合適的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員,在今年的“搶人大戰”中,陝西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將見習(xi) 期工資上調了40%,還提供了員工宿舍等福利。人力資源部負責人魯亞(ya) 利告訴記者:“目前很難招到熟練工,新人進來,至少培養(yang) 兩(liang) 三年才能挑大梁。”

  如今,工業(ye) 機器人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yu) 汽車、電子電氣、食品化工等製造業(ye) 領域。數據顯示,到2025年,工業(ye) 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wan) 台,保有量達180萬(wan) 台。

  “傳(chuan) 統單機生產(chan) 模式下,一台機床就需要一位操作工,引入自動化生產(chan) 線後,通過操控工業(ye) 機器人,一個(ge) 人可以管理十幾台機床。”魯亞(ya) 利表示,技術變革提升生產(chan) 效率的同時,也對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隻要會(hui) 裝配工件就能上崗,現在不僅(jin) 要掌握信息化、工業(ye) 控製知識,還要會(hui) 使用自動化編程軟件和仿真軟件。“用工量變少了,但招人更難了。”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開發與(yu) 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稱,在今年公布的新版職業(ye) 分類大典中,湧現了一批製造業(ye) 新職業(ye) ,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旺盛需求。然而在激光設備安裝調試、電氣電子產(chan) 品環保檢測等諸多職業(ye) 領域,人才緊缺問題製約了行業(ye) 發展。

  人才培養(yang) “慢半拍”

  王霆認為(wei) ,新工種的用工難題,一定程度上源於(yu) 產(chan) 學‘兩(liang) 張皮’,院校人才培養(yang) 遠離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黃楷然舉(ju) 例稱,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日新月異,但直到2020年底,“集成電路科學與(yu) 工程”才成為(wei) 一級學科。一些本科和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並非微電子科班出身。

  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yu) 技術學院研究員寇煦豐(feng) 表示,最新的集成電路製程已經到了3納米至5納米,而部分教材裏的晶體(ti) 管仍為(wei) 微米級(1微米=1000納米),滯後現象較嚴(yan) 重。

  “由於(yu) 設備昂貴,院校難以提供1:1還原的實訓環境,教學更偏向於(yu) 理論,這一方麵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另一方麵使其對行業(ye) 的認知存在偏差。”黃楷然說。

  職業(ye) 之“新”帶來的另一重問題是,技能人才發展通道不暢。王霆說,不少職業(ye) 雖然有了“身份證”,但在工作內(nei) 容、能力要求等方麵,相關(guan) 部門缺乏係統研究,業(ye) 內(nei) 也未達成共識,更談不上建立統一的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

  福州高意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勁生告訴記者,在光學產(chan) 業(ye) ,激光設備安裝調試員等新工種尚未開展職業(ye) 技能等級認定。“如果有了技能標準,我們(men) 便可以據此構建薪酬體(ti) 係、晉升路徑,能夠極大提升勞動者的職業(ye) 認同感和價(jia) 值感,有利於(yu) 企業(ye) 留住新工匠。”

  記者發現,在人才供給本就不足的情況下,不少新工匠正在離開製造業(ye) 。

  “長期在機器轟鳴的噪音中工作,手上沾滿飛屑和機油,機加工車間地麵上,浮著一層鐵沫,走一步就吸一口。”魯亞(ya) 利坦言,車間工作環境較差,同等收入下,一些工人寧可去送外賣:“由於(yu) 對學習(xi) 能力要求高,年輕人更能勝任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崗位,有時候剛剛培養(yang) 到能夠獨立上手,人家卻辭職了。”

  多舉(ju) 措破解“用工荒”

  “人才發展環境需進一步優(you) 化,讓新工匠不再迷茫。”王霆認為(wei) ,一方麵,政府要加強宣傳(chuan) 、科普,推動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會(hui) 氛圍,也為(wei) 學生選擇專(zhuan) 業(ye) 、職業(ye) 時提供導向。另一方麵,新職業(ye) 技能標準的發布需要提速,為(wei) 企業(ye) 和院校指明人才培養(yang) 方向。

  王霆還表示,從(cong) 短期看,企業(ye) 可以通過“周日工程師”等柔性方式引進新工匠,充分共享人力資源,以緩解現階段的“用工荒”。從(cong) 長遠計,要構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製定崗位操作說明書(shu) 。

  為(wei) 了讓集成電路人才更有方向和歸屬感,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製定了從(cong) “助理工程師”到“專(zhuan) 家”的5級晉升機製,黃楷然告訴記者,公司對應屆生有3~5年的中長期培養(yang) 規劃,形成了技術和管理雙向發展通道。

  這兩(liang) 年,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開始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據魯亞(ya) 利介紹,企業(ye) 已經與(yu) 20多所職業(ye) 院校達成深度合作。其中,在寶雞職業(ye) 技術學院開設“訂單班”,在寶雞技師學院開展“現代學徒製”試點,將工業(ye) 機器人係統操作的人才培養(yang) 前置,量身定製培養(yang) 方案,提供實習(xi) 實訓場所,學生畢業(ye) 後有望直接頂崗。

  黃楷然建議,克服“產(chan) 學脫節”,職業(ye) 院校要兼顧“走出去”和“引進來”。既要派教師深入企業(ye) 探訪人才需求,合作開展科研課題;也要邀請企業(ye) 工程師走進課堂,為(wei) 學生帶來前沿項目經驗。

  最近,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正著手改善車間作業(ye) 環境。魯亞(ya) 利如數家珍:“完善廠房內(nei) 設施設備,更新裝配加工工具,添置電子測量設備……國家越來越重視的同時,我們(men) 企業(ye) 也要改善軟硬件條件、減輕勞動強度,吸引更多新工匠入行。”

  陳曦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