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追求中國風格和本土化——讀長篇小說《千裏江山圖》

發布時間:2022-12-15 10:1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作者:項靜(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孫甘露的《千裏江山圖》(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講述1933年春節前後上海革命鬥爭(zheng) 中具體(ti) 可感的曆史和生活。作品受到北宋王希孟名作《千裏江山圖》的啟發。孫甘露認為(wei) 一幅名畫背後實際上是一些曆史上重要的時刻、人物、曆史事件,充滿了熱血、能量或者是一種激烈的動蕩,被藝術家呈現在一幅作品中時,有一些東(dong) 西就冷卻下來了。相對於(yu) 成型的靜態藝術品,他更看重畫作誕生時刻背後湧動的力量感和現場感。

  長篇小說《千裏江山圖》從(cong) 曆史事件冷卻的前台出發,重新想象和再現激蕩的曆史現場和那些充滿動詞、名詞的時刻,由此,小說較為(wei) 節製地使用形容詞和比喻,而把大量篇幅讓渡給動詞和名詞。英國文學評論家詹姆斯·伍德對作家作品中比喻的使用極為(wei) 警惕,在他看來喜歡使用比喻和形容詞的作家是在理論上描寫(xie) 世界,描寫(xie) 的是或然的世界,而如實地描繪世界的作家才是描寫(xie) 現實的世界。《千裏江山圖》是把曆史當作現實來書(shu) 寫(xie) 的,作品中電影海報和民間掌故的真實性都可以一一印證;出現的真實曆史人物如布萊希特、宋氏兄弟、魯迅、馮(feng) 雪峰,以現實生活的邏輯自然地鑲嵌在這個(ge) 虛構的故事中;曆史事件的原型,上海的物質細節和地理環境,廣州大街小巷的路線等,以實物的尺度規劃和限製了這部革命曆史題材小說想象的邊界和風格。

  《千裏江山圖》想象曆史的方式是以人物為(wei) 中心的,通過眾(zhong) 多人物的群體(ti) 戲,賦予曆史以真實可感的血肉。潛伏的地下黨(dang) 員們(men) 從(cong) 上海的四麵八方奔赴同一個(ge) 開會(hui) 地點,彼此之間幾乎是陌生的,行動機密泄露之後,每一個(ge) 人都獨自承擔後果,有人逃離藏匿,有人發出信號,有人被捕入獄。中心人物陳千裏到達上海之後,躬身進入的正是這個(ge) 迷霧般的局勢。為(wei) 了找出叛徒,他獨自麵對事件中的每一個(ge) 人。小說對十二個(ge) 人的出身、教育和進入革命隊伍的契機,日常工作中的表現,進行了抽絲(si) 剝繭的描繪。尋找叛徒和執行秘密計劃是故事與(yu) 真相的畫卷不斷打開的過程,也完成了對每一個(ge) 人生命的深描。

  曆史的必然性與(yu) 個(ge) 人生命的偶然性由此相遇,在曆史大勢和故事整體(ti) 走向已定的情況下,諜戰小說的類型特質又發揮了解剖人心的功能,進入局中人的內(nei) 心世界。陳千裏與(yu) 對手葉君年、遊天嘯的較量中,每一次都取得優(you) 勢,但計劃並不是無懈可擊,比如銀行取走金條的行動,敵我雙方都不可能意識到崔文泰會(hui) 駕車逃跑。崔文泰的選擇是他個(ge) 人生活和原生家庭綜合因素的結果,他瞬間的懊悔與(yu) 決(jue) 然而去的姿態,組成了特定時空之下一個(ge) 具體(ti) 的個(ge) 人。小說還詳細刻畫了葉君年喪(sang) 女之痛的內(nei) 心世界,陳千裏做抉擇的躊躇和自我懷疑,女共產(chan) 黨(dang) 員淩汶無法言明的直覺,這些枝節讓小說從(cong) 曆史空間、地理空間、社會(hui) 空間拓展到了人物的心靈空間,完成了小說對曆史的多維度辨析。

  小說使用諜戰類型的模式進行創作,因為(wei) 這是一種具有較大容量的文化裝置,諜戰概念中動蕩的局勢,作為(wei) 藍本的曆史事件,盤根錯節的多方勢力,對靈魂信仰的拷問,除了直接對接革命曆史題材之外,還跟先鋒文學不穩定的敘事方式、多重視角、人物身份的不確定性等具有精神氣質上的親(qin) 緣性。

  《千裏江山圖》中懸念叢(cong) 生的情節,緊張驚險的執行任務和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局勢,符合中國諜戰類型小說的主要訴求。對真實曆史細節和物質文化的知識考古學興(xing) 趣,對密室審判的興(xing) 趣,具有現代遊戲感的解密結構,對信仰的禮讚和愛情的謳歌等,豐(feng) 富和拓展了諜戰小說的外延。《千裏江山圖》從(cong) 中國諜戰小說文脈中截取了一些關(guan) 鍵要素,形成一個(ge) 精致拚圖式的綜合體(ti) 文本。我們(men) 可以把諜戰的形式看作《千裏江山圖》與(yu) 以往革命曆史題材諜戰小說對話的裝置。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千裏江山圖》不僅(jin) 是一部革命曆史題材的諜戰小說,也是一部關(guan) 於(yu) 諜戰小說的小說,其中有致敬、模仿、戲仿和拓展的意味。在中性眼光之下,我們(men) 可以把它看作先鋒作家對小說文體(ti) 的習(xi) 慣性關(guan) 注。

  談到小說文體(ti) ,很難忽視孫甘露小說語言的改變。《千裏江山圖》的語言一反先鋒小說中的華麗(li) 與(yu) 鋪陳,走向簡潔與(yu) 明晰,短句居多,質樸中含有韻味和餘(yu) 音,接近中國古典白話的風格,有較強的中國風格和本土化特質。《千裏江山圖》語言的簡潔直接影響到故事的書(shu) 寫(xie) 和人物塑造。小說開端是對參與(yu) “千裏江山圖”計劃的十二名地下人員的簡筆畫,每個(ge) 人都攜帶著自己的職業(ye) 和小曆史。他們(men) 置身在緊張的環境中,身體(ti) 的每一個(ge) 細胞都被打開,各自的性格和判斷直接表現在每一個(ge) 行動上。清除叛徒和執行秘密計劃是小說中最驚險緊張的部分,作家仍然使用了簡潔透明的表達方式。在充滿懸念的諜戰故事中,地下工作者們(men) 幾乎是在參與(yu) 一場明牌的遊戲,明知道敵人的釋放是一個(ge) 陰謀,還得與(yu) 虎謀皮般執行自己的計劃,在敵人的嚴(yan) 密監視下打時間差,最後以真人為(wei) 誘餌,讓撤退計劃在敵人圍困中悲壯地執行。在小說敘述中,孫甘露避開了花哨的技術和旁逸斜出,直麵主體(ti) 事件和行動。另外,《千裏江山圖》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對話和談話,紛繁的人物和多向度的主題,正是靠著人物之間的言談凝聚在一起,在言談中喚起過去人物的逼真形象,也展露眼前人物的情緒。他們(men) 彼此警惕和試探,對話和言談不是直接回答彼此的問題,而是一種疏落參差的連接,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麵的詞語流動之下深意存焉。

  在情感基調上,小說整體(ti) 上的白描和敘述,抑製了抒情的可能性,這是作家的有意為(wei) 之,走出先鋒寫(xie) 作的語體(ti) 風格,也可以理解為(wei) 對作品內(nei) 容和特殊時空的一種對應。在特殊的曆史時空下人們(men) 沒有抒情的空間和自由,必須迅速進入下一個(ge) 行動。在作品的結尾,被克製的抒情在附錄《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中得到釋放,書(shu) 寫(xie) 者和接收者雙重匿名的信件,敞開了情感的閘門。而緊接著的另一條附錄,對幸存者陳千裏的訪談則又收回抒情的翅膀,對於(yu) 波瀾壯闊的曆史和被誤解的往事,故事的主角沉默寡言、拒絕發聲,把一切都留給了曆史。

  我們(men) 可以把孫甘露《千裏江山圖》的整體(ti) 構造看作是對王希孟《千裏江山圖》的致敬,村落漁船細致入微、江河煙波浩渺、群山錯落有致,構成了一幅江南山水圖。小說的人物、故事、情節亦是考究雅致,跌宕起伏自成一體(ti) ,散發出中國古典味道和藝術氣息。《千裏江山圖》回到曆史和事件的現場,以人物為(wei) 中心多維度辨析和想象曆史,而它自覺的語言、精致的結構和主體(ti) 性追求,實現了對傳(chuan) 統的繼承和創造。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