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發布時間:2022-12-15 10:17:00來源: 人民日報

  我國是農(nong) 業(ye) 大國,農(nong) 耕文明源遠流長,重農(nong) 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在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道路上,如何實現農(nong) 民增收?如何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未來“三農(nong) ”工作的重點在哪裏?6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了意見建議。

  ——編 者

  補齊短板,促進農(nong) 民農(nong) 村共同富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原黨(dang) 組書(shu) 記陳萌山:

  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要求,今後“三農(nong) ”政策的謀劃,要確保農(nong) 業(ye) 穩產(chan) 增產(chan) 、農(nong) 民穩步增收、農(nong) 村穩定安寧,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建議:

  政策主體(ti) 應從(cong) 支持農(nong) 業(ye) 向支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轉變。國家對農(nong) 業(ye) 的投入支持需進一步加強,對農(nong) 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還需進一步加大。在農(nong) 業(ye) 現代化推進過程中,農(nong) 民的現代化是短板,任務艱巨。要保障留在農(nong) 村的勞動力的充分發展,加大職業(ye) 教育扶持力度,促使“農(nong) 民”由身份變成職業(ye) 。

  政策手段要從(cong) 傳(chuan) 統發展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變。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yang) 活全世界近1/5的人口,為(wei) 擺脫單純依靠稀缺的水土資源高負荷利用的路徑依賴,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及提升產(chan) 能建設轉型成為(wei) 必然選擇。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大力提高土地產(chan) 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chan) 率,實現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

  政策著眼點要從(cong) 產(chan) 得出向產(chan) 得穩定、供得穩定轉變。提高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特別是提高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財政補貼標準,有效增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影響,聚焦城市菜籃子,完善保供機製,努力提高自給率和控製率。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加快解決(jue) 城鄉(xiang) 發展這個(ge) 最大的不平衡問題,加快補上農(nong) 村發展不充分的短板。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賦予農(nong) 民更加充分的財產(chan) 權益。這是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共同富裕的關(guan) 鍵一招,是深化改革的要務,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紅利,需要紮實推進。其基本思路,就是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加快構建農(nong) 村土地市場,推動城鄉(xiang) 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消除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各種歧視,通過市場機製實現農(nong) 村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增強農(nong) 村的生機活力。建議:

  發育農(nong) 用地市場。農(nong) 地承包權要永久化,在此基礎上試點推行承包權交易,政府加強監管,並提供配套服務。交易要農(nong) 村社區內(nei) 部優(you) 先並設定交易上限,要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糧食安全,且購入方要限定為(wei)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和家庭農(nong) 場。

  支持引導落戶人口依法自願有償(chang) 退出“三權”(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權、農(nong) 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建立農(nong) 村土地交易中心,允許在城市安家落戶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通過交易中心掛牌轉讓其承包地、宅基地及建築物,探索設立農(nong) 村土地收儲(chu) 機構,收購和整理進城落戶人口轉讓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推動增量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星羅棋布的村莊格局在工業(ye) 化、城鎮化的大潮中受到極大衝(chong) 擊,村莊的空心化和常住人口老齡化已較為(wei) 普遍,因此要推進村莊整治和新型農(nong) 村社區建設。進一步培育市場,加強管理和服務,在更大空間範圍內(nei) 實現整理出的增量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市場越大,交易主體(ti) 越多,就越利於(yu) 達成均衡交易,同時考慮到土地要素具有顯著的區位級差特征,應征收一定的附加稅,用於(yu) 支持偏遠村莊。

  科技賦能,加快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主任王權:

  農(nong) 業(ye) 信息化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標誌和關(guan) 鍵,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信息化和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是實現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關(guan) 鍵手段。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地區農(nong) 村信息化建設仍沿用傳(chuan) 統建設模式,如建數據庫、建應用係統等,存在遙感衛星影像、基礎地理信息、農(nong) 作物種植等數據重複生產(chan) 的現象,除成本高外,兼容性也不強,且更新維護不易。建議:

  開展土壤參量監測,服務耕地質量保護。以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成果為(wei) 本底,綜合利用可見光和高光譜衛星對我國七大地理分區土壤關(guan) 鍵參量進行監測,全麵摸清我國土壤,特別是耕地土壤質量。以年度為(wei) 周期進行土壤質量變化監測,開展耕地土壤年度體(ti) 檢,分析其土壤變薄、變瘦、變硬和土壤汙染等土壤質量退化成因,研究提出保質和汙染防治對策,確保土壤質量,為(wei) 農(nong) 業(ye) 種植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開展土地利用監測,服務耕地保護。充分發揮我國目前在軌運行的陸地遙感衛星高分辨率季度觀測優(you) 勢,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技術,開展全國範圍內(nei) 農(nong) 用地用途變化監測,為(wei) 盡早製止、嚴(yan) 肅查處違規情況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基礎信息保障,賦能農(nong) 業(ye) 信息化。將國家投資建設的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作為(wei)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信息平台接入服務,為(wei) 其在線提供包括遙感衛星影像、基礎地理信息、地表覆蓋變化以及土壤、區域農(nong) 作物種植結構等基礎信息和技術平台支撐,以數字技術賦能鄉(xiang) 村公共服務,促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hui) 原副主任肖仲凱:

  農(nong) 業(ye) 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對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充分考慮“卡脖子” 問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立“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組織模式,不斷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製機製,大力改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生態,深化農(nong) 業(ye) 科技評價(jia) 改革,加快技術攻關(guan) ,切實提高自主能力。建議:

  從(cong) 源頭抓起,把現代種業(ye) 發展起來,尤其要強化實施種業(ye) 自主創新戰略。深入推進國家玉米、大豆、小麥、水稻等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guan) ,大力推進生物育種的技術攻關(guan) 與(yu) 技術儲(chu) 備,大力發展基因編輯技術,同時加大對國內(nei) 種業(ye) 企業(ye) 的支持扶持力度,強化種業(ye) 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地位。

  把農(nong) 業(ye) 機械技術裝備水平提上來。聯合農(nong) 機裝備行業(ye) 骨幹企業(ye) 、科研院所,共同打造國家級農(nong) 機裝備創新發展平台。結合我國地形複雜、作物種類繁多等特點,大力研究發展適應丘陵山區作業(ye) 、小農(nong) 生產(chan) 的小型農(nong) 機和適應特色作物生產(chan) 、特產(chan) 養(yang) 殖需要的專(zhuan) 用農(nong) 機,加強補齊全程機械化的短板。

  提升農(nong) 業(ye) 信息技術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的應用水平。推動農(nong) 機製造與(yu) 信息服務有機結合,促進生物技術、氣象預測、病蟲害預警等現代科技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上的應用,擴大現代科技在農(nong) 作物防病減災、提質增量等方麵的應用範圍。建立“實時感知、智能控製、精準作業(ye) 、智慧服務”的工廠化農(nong) 業(ye) 技術體(ti) 係,實現技術產(chan) 品自主化、生產(chan) 管理智慧化。

  齊抓共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原副部長、黨(dang) 組副書(shu) 記餘(yu) 欣榮: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我國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持續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牢基礎。建議:

  加快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落實好《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按照耕地質量保護和建設並重要求,加強耕地質量改造提升,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土壤培肥改良工程,開展酸化土地治理和鹽堿地改造試點。探索製定綠色農(nong) 田國家標準,不斷提高建設標準,改善生態環境,建成節水、節肥、節藥、節勞的“四節”綠色高標準農(nong) 田。

  加強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建設。加快設施蔬菜產(chan) 能提升,探索在發展基礎好、潛力大的地方開展整市建設設施蔬菜基地,開展集中育秧育苗中心建設,加強設施養(yang) 殖場、屠宰場和海洋牧場建設,促進水產(chan) 養(yang) 殖基礎設施特別是遠洋捕撈裝備提升。

  大力推進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廣、多層次、全過程的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是降低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後損失、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和競爭(zheng) 力的重要措施。以田間地頭冷藏保鮮設施、產(chan) 地冷鏈集配中心和區域冷鏈物流基地為(wei) 重點,建設規模化、通道化、網絡化的產(chan) 地冷鏈物流服務網絡。

  建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僅(jin) 靠中央財政難以負擔,可借鑒水利等行業(ye) 做法和地方成功經驗,實行市場化運作方式,推行企業(ye) 為(wei) 實施主體(ti) 、財政撬動金融社會(hui) 資本的投融資模式,在建設主體(ti) 上,引入農(nong) 業(ye) 投資公司或投資機構等市場主體(ti) ;在資金籌集上,推行財政投資與(yu) 金融信貸投貸聯動;在經營方式上,鼓勵社會(hui) 資本合作建設運營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督察專(zhuan) 員王鋒:

  黑土地是世界上公認最肥沃的土壤,是珍貴稀有的土地資源。肥沃的黑土地構成東(dong) 北地區穩定糧食生產(chan) 能力的重要基石,是發揮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的重要保障。從(cong) 實際情況看,由於(yu) 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和水土流失等,東(dong) 北地區黑土地土層變薄、肥力變瘦、質地變硬,如果黑土地保護不力,會(hui) 直接影響糧食生產(chan) 、農(nong) 業(ye) 發展,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建議:

  完善黑土地保護長效機製。今年8月,黑土地保護法已頒布實施,應與(yu) 土地管理法、基本農(nong) 田保護條例等保護性法律一起抓好貫徹落實。同時,認真落實《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明確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的主管部門,協調多部門聯合執法,逐級壓實保護責任。

  加強黑土地保護專(zhuan) 業(ye) 支持。目前,我國尚未針對黑土地資源開展專(zhuan) 項調查,未針對黑土地麵積和分布數據展開專(zhuan) 門統計和建庫分析,應盡快開展黑土地基本情況普查,在此基礎上,強化監測評價(jia) ,密切跟蹤黑土耕地質量變化情況,掌握變化趨勢。

  嚴(yan) 厲打擊違法違規破壞行為(wei) ,下大力氣解決(jue) 占用黑土耕地的建設項目“未批先建”問題,嚴(yan) 格審批建設農(nong) 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嚴(yan) 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表土剝離和再利用等政策要求,嚴(yan) 厲打擊盜采盜賣黑土耕地違法行為(wei) 。同時,加大對懲處土地破壞行為(wei) 的宣傳(chuan) ,充分發揮警示震懾作用,推動全社會(hui) 知曉黑土地的珍貴價(jia) 值、樹立加強保護黑土地的緊迫意識。(本報記者 李昌禹 易舒冉)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