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藝評】金曲當為時代留聲
樂(le) 壇關(guan) 於(yu) 金曲的討論從(cong) 未停止,但至今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不過,有一點是大多數人認同的,即金曲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所謂時間的洗禮,其實就是對一代人的情感及一個(ge) 時代烙印的記錄。被刻寫(xie) 進音符的時代性是金曲最為(wei) 珍貴的內(nei) 涵,無論是高雅音樂(le) ,還是通俗歌曲,隻要能承載一代人的回憶,傳(chuan) 唱一個(ge) 時代的精神,同時兼具一定的藝術品質,就有可能成為(wei) 曆史的留聲機和人們(men) 傳(chuan) 唱的金曲。
新的時代環境下,金曲的走勢有兩(liang) 個(ge) 趨向。一方麵,技術的便利性降低了音樂(le) 的創作門檻,音樂(le) 創演從(cong) 專(zhuan) 業(ye) 音樂(le) 人變成全民參與(yu) 。另一方麵,金曲創作麵臨(lin) 著挑戰,隨著審美水平的提升和需求的多樣化,人們(men) 對金曲的內(nei) 容、形式、品質等要求越來越高。
那麽(me) ,如何創作出呼應時代精神、滿足人民需求的金曲呢?從(cong) 近幾年的創作來看,無論是《燈火裏的中國》《萬(wan) 疆》,還是《星辰大海》《看山看水看中國》,無不散發著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主線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wei) 主線的時代精神,體(ti) 現出當代時尚的審美趣味,實現了潮流與(yu) 傳(chuan) 統的交融。一首首金曲,既是時代的圖像,又是時代的回響。
新時代的音樂(le) 工作者,應守正道、譜新曲,為(wei) 人民而歌、為(wei) 時代留聲,以更多的金曲凸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唱響偉(wei) 大新時代的美好華章。
(內(nei) 容摘編自《光明日報》2022年11月30日13版,作者司思係中國音樂(le) 學院藝術管理係副教授、中國音樂(le) 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