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收!我科學家成功培育多年生稻
光明日報昆明12月18日電(見習(xi) 記者阮紫嫣 記者張勇)據雲(yun) 南大學胡鳳益團隊介紹,12月16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該團隊創製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選該榜單,成為(wei) 今年中國唯一入選,也是農(nong) 業(ye) 類唯一入選的科學突破。
經過20餘(yu) 年的探索,胡鳳益團隊創製的多年生稻是稻作育種的一個(ge) 創新。多年生稻在適宜地區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獲3至4年,每年收獲2季,平均每季產(chan) 量為(wei) 6.8噸/公頃,與(yu) 一年生稻產(chan) 量(6.7噸/公頃)相當。在種植中,第二年起便無需買(mai) 種、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產(chan) 環節,僅(jin) 需田間管理和收獲兩(liang) 個(ge) 生產(chan) 環節,每季每公頃節約勞動力68至77人次,節約生產(chan) 投入46.8%至51%。
基於(yu) 免耕生產(chan) 方式,多年生稻播種一次持續收獲多年,這也改善了稻田耕層土壤結構,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機質和全氮每年分別以0.95噸/公頃和0.11噸/公頃的速率增加。這一創新研究,將有助於(yu) 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同時對其他多年生糧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國及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和非洲等“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多個(ge) 國家試驗示範成功,惠及5.5萬(wan) 餘(yu) 農(nong) 戶。
“多年生稻這一研究成果是革命性、顛覆性的。近萬(wan) 年來,我們(men) 人類將多年生的野生種馴化成一年生的栽培種,提升了作物的產(chan) 量和品質,保證了人類的繁衍生息,但同時卻帶來了土壤承載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高勞動力強度等問題。我們(men) 研究的創新點在於(yu) ,將一年生的栽培種變成多年生的栽培種,讓輕簡化的糧食生產(chan) 方式成為(wei) 可能。”雲(yun) 南大學農(nong) 學院院長胡鳳益說。
今年11月,雲(yun) 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青年教師張石來、黃光福、張玉嬌以及全國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中心呂修濤推廣研究員作為(wei) 第一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發表了題為(wei) 《多年生稻可持續的生產(chan) 力及生產(chan) 潛力》的科技創新成果,並同步發表了題為(wei) 《多年生稻變革促進可持續農(nong) 業(ye) 》的研究簡報,詳細報道了該團隊20多年來堅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創新、應用。
對未來的研究方向,胡鳳益表示:“育種和耕作栽培技術的本地化是關(guan) 鍵。”下一步,該團隊將在多個(ge) 地區進行品種選育,並對越冬、免耕等核心耕作栽培技術展開研究。目前,雲(yun) 南大學有許多來自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非洲的學生對多年生稻進行研究,“多年生稻研究不僅(jin) 是麵向全國的,也將是麵向全球的”。
據悉,《科學》雜誌每年都會(hui) 評選出1項年度科學突破冠軍(jun) 以及9項年度科學突破入圍獎,展示一年中最重大的科學發現、科學進展和趨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