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陽生 亞歲待春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ge) 節氣,於(yu) 公曆12月21-23日之間交節。此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這以後太陽直射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正所謂“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針”。古人以陰陽二氣的運動理解季節變化,以為(wei) “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民間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陰陽二氣自此開始逆轉,生命活動也將趨於(yu) 活躍。
冬至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又有“冬至節”“亞(ya) 歲”“冬節”的稱呼。在古代這是一個(ge) 相當隆重的節日,所謂“冬至大如年”。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yu) 》記載:“官府、民間,各相慶賀,一如元日之儀(yi) 。吳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說。”“肥冬瘦年”,意即當地人將冬至看得比過年還重要,“如饋送節儀(yi) ,及舉(ju) 杯相慶,祭享宗禋”,熱鬧非凡。
據《清嘉錄》記載,清代冬至前後,親(qin) 朋好友之間多有人情拜訪、禮物饋贈,俗稱“拜冬”。裝滿各色賀節禮品的禮盒被稱為(wei) “冬至盤”,盤內(nei) 多為(wei) 吃食糕點,桂花冬釀酒、團子、鹵菜等。冬至前一夜是“冬至夜”。此夜,家人團聚,和和美美吃上一頓“冬至宴”。在浙江台州一帶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冬至日合族祭祖並聚餐,稱為(wei) “祭冬”。晚飯後,族人要向60歲以上老人獻豬肉,稱為(wei) “老人肉”,60歲得一斤,長一歲便多加一斤肉,以表敬老。
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習(xi) 俗。傳(chuan) 說當年名醫張仲景創製“祛寒嬌耳湯”醫治百姓的凍傷(shang) ,後來人們(men) 學著“嬌耳”的模樣包成食物,久而久之“餃子”之名流傳(chuan) 了下來。南方則有“冬至團子年節糕”之俗。舊時,家中磨粉做團子,用肉、菜、豇豆沙、蘿卜絲(si) 、糖等做餡,蒸熟後祭祖,並饋贈親(qin) 友,名曰“冬至團”。在浙江紹興(xing) 、嘉興(xing) 一帶,人們(men) 常食餛飩,俗諺有“冬至餛飩夏至麵”之說。冬至亦是滋補的時節,民諺雲(yun)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春來打虎”。冬令進補,尤以膏方為(wei) 佳。一副膏方常有20餘(yu) 味中藥,經過加水煎藥、去渣濃縮後,加入輔料收膏而成,膏體(ti) 細滑如飴、烏(wu) 潤似漆,有極好的滋補作用。
自冬至起,各地便進入最寒冷的日子,這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進九”。從(cong) 此日數起,每九天算一“九”,以此類推,至九九八十一天寒盡春來,此俗稱為(wei) “連冬起九”。漫漫嚴(yan) 冬,有一項遊戲頗為(wei) 有趣——填“九九消寒圖”。常見的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shu) 法,上書(shu)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9個(ge) 字,皆為(wei) 繁體(ti) ,每字9筆,共81筆,從(cong) 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順描畫一筆,每過“一九”便描完一個(ge) 字,九九回春即是完成。這是“寫(xie) 九”,還有一種稱為(wei) “畫九”,素梅一枝,共有九九八十一片花瓣。進九之後,每日染一瓣,九盡而春深。
冬至夜長,古代還有祈夢的習(xi) 俗。明人張岱《南鎮祈夢》講述了自己16歲時於(yu) 冬至日往紹興(xing) 向南鎮夢神祈夢的經曆,字裏行間盡是少年對人生的期許與(yu) 迷惘,讀來令人動容。夢是要醒的,長冬也將在數九與(yu) 消寒圖的描摹中一天天過去。在苦寒的冬季,人們(men) 通過種種活動為(wei) 身心補充能量,為(wei) 彼此增添溫暖。冬至到了,春天不遠。
(作者袁 瑾 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