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有關專家——解讀保障群眾看病就醫需求問題
當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症,當務之急是保障好群眾(zhong) 的就醫需求。各級醫療機構正在優(you) 化流程、擴容資源、增加力量,統籌做好疫情防控、新冠患者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全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
如何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看病就醫需求?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有關(guan) 專(zhuan) 家針對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看病就醫問題進行了解答。
問:部分地方存在醫療資源緊張、群眾(zhong) 就醫困難等情況,這個(ge) 問題如何解決(jue) ?
答:近一段時期以來,發熱門診的診療需求增加比較快,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對此,我們(men) 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第一,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供給。我們(men) 要求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要開設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截至12月15日,全國二級以上醫院開設發熱門診超過了1.5萬(wan) 個(ge)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發熱門診或者發熱診室超過3.5萬(wan) 個(ge) 。發熱門診就診流程進一步簡化,為(wei) 患者開具藥品提供方便,進一步提高了服務效率。北京、上海、安徽、江蘇、山東(dong) 等地利用方艙醫院、體(ti) 育館等設施,開放臨(lin) 時發熱門診,極大地緩解了發熱患者就診問題。各地正在按要求升級改造定點醫院、亞(ya) 定點醫院,擴容改造二級以上醫院重症資源。
第二,推動分級診療,構建合理的就醫秩序。一方麵,在城市以醫聯體(ti) 為(wei) 載體(ti) ,在農(nong) 村以縣域醫共體(ti) 為(wei) 載體(ti) ,推動實施新冠肺炎以及其他醫療服務工作的分級診療工作。讓城鄉(xiang) 三級網以及醫療機構落實各自的功能定位。基層主要是實施健康監測,特別是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和健康管理;二級醫院提供技術、人力各方麵的支持保障,滿足一般診療需求;三級醫院重點滿足急危重症患者的診療需求。
第三,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互聯網醫療,為(wei) 問診患者開具相應處方,通過線下第三方配送提供相應的藥品。同時,我們(men) 也要求醫療機構提供24小時線上谘詢用藥指導,以及分時段預約診療服務,從(cong) 而削減就診高峰,減少人員聚集,降低群眾(zhong) 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第四,不斷優(you) 化發熱門診、普通門診以及住院就醫的流程。通過優(you) 化就醫流程,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看病就醫提供更大便利。
問:醫療機構是否開設了麵向新冠感染者專(zhuan) 門的診療區域?急危重症患者是否能夠得到及時診療?
答:我們(men) 要求所有醫療機構都要接診核酸陰性和陽性的患者。比如,上海要求所有的醫院門診都要區分核酸陽性接診區域和核酸陰性接診區域;在急診設置診療區和緩衝(chong) 區;對於(yu) 急危重症患者,由市級醫療機構進行接診,同時進一步擴容和改造重症醫療資源。北京、武漢、杭州、南京、南昌等多個(ge) 城市,都要求醫院在普通門診設置核酸陰性診療區域和核酸陽性診療區域。在急診,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直接進入搶救區域;沒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的,進入緩衝(chong) 區域,提供相應的醫療急救服務。各地都強調對於(yu) 急危重症的患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或者推諉。
問:有網友反映在居家隔離期間有緊急就醫需求,打了120遲遲不來。這個(ge) 問題如何解決(jue) ?
答:近期,各地急救120熱線呼叫量有所上升,個(ge) 別地方還出現了呼叫資源緊張、急救車調派困難等一些情況。一方麵,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本來就會(hui) 出現季節性120呼叫量大幅度上升的情況。但是,也有一部分電話是新冠輕症甚至無症狀感染者,這方麵的需求擠占了寶貴的120急救資源。
一方麵,我們(men) 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及時公開谘詢電話,讓群眾(zhong) 盡可能利用基層醫療機構解決(jue) 常規谘詢問題。同時,我們(men) 要求基層醫療機構對空巢獨居的老年人、孕產(chan) 婦、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建立台賬,做好必要的醫療服務保障。另一方麵,做好相應的轉診銜接工作。希望各方積極配合,把急救資源留給行動不便或者急危重症患者使用,保障120生命通道始終高效暢通。
問:如何提高互聯網醫療對老年人的友好度?
答:為(wei) 了更好滿足老年人的看病就醫的需求,我們(men) 要求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進行適老化改造,簡化網上預約流程,方便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醫療服務。同時,增加家人代為(wei) 預約診療或者互聯網診療問診的渠道和選擇。比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互聯網醫院進行了適老化改造,通過人臉識別、人工智能輔助、語音錄入、增加人工服務座席等方式,方便老年患者選擇互聯網醫療服務。(本報記者 白劍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