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必須要美嗎?——談《藝術的真諦》
作者:何博超(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人們(men) 常會(hui) 爭(zheng) 論一個(ge) 問題,藝術是不是一定要美?似乎有太多的藝術品初看起來並不符合我們(men) 對美的預期。與(yu) 之相關(guan) ,也有人聲稱,凡是美的就是藝術,或隻有美才是藝術。藝術與(yu) 美的這種矛盾,影響了我們(men) 對作品的欣賞,以及對藝術本身的審美和教育功能的理解。英國著名藝術學家赫伯特·裏德的名作《藝術的真諦》就致力於(yu) 回答這個(ge) 難題。
裏德學問廣博,著作等身,對多種人文學科和藝術門類都有獨到和開創性研究。他對藝術本質的執著和“專(zhuan) 斷”,讓他在朋友與(yu) 敵人眼中都被譽為(wei) “現代藝術教皇”。但在當今國內(nei) 學界,對裏德的譯介和研究並不算多。《藝術的真諦》一書(shu) 1987年曾由當時學成歸國的國內(nei) 古典學名家王柯平先生譯出,獲得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高度認可,收入“美學譯文叢(cong) 書(shu) ”。2004年人大社再版後,將近20年間,這部佳譯遲遲未能重印,直到今年,才再度由北師大社刊行。王柯平教授對譯稿做了重要修補,譯筆精妙,句如清泉,希望能推動國內(nei) 學界重視並深入研究裏德。
一
《藝術的真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藝術哲學,28節的篇幅詳細分析了藝術的定義(yi) 、美感、美的定義(yi) 等內(nei) 容。與(yu) 第一部分的共時性闡述不同,第二部分的54節則從(cong) 曆史角度梳理了從(cong) 原始藝術到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其中也以專(zhuan) 題研究了一些非洲、拉美和東(dong) 方藝術。第三部分的8節與(yu) 前麵有別,裏德轉向藝術家的角度來剖析他們(men) 的藝術觀。上述安排中,首尾兩(liang) 部分才是全書(shu) 的總綱,它們(men) 表述了裏德區別藝術與(yu) 美的精到的理論。
在裏德看來,人們(men) 長時間都在“濫用”藝術與(yu) 美這兩(liang) 個(ge) 詞,而將藝術與(yu) 美混為(wei) 一談的做法“是妨礙我們(men) 鑒賞藝術的根本原因”。無論從(cong) 曆史維度,還是從(cong) 社會(hui) 維度看,“藝術常常是不美的東(dong) 西”。這個(ge) 看法似乎是驚人的。的確,日常生活裏,我們(men) 會(hui) 這樣批評藝術品:比如,一幅畫看不懂,一點也不像,沒意思;一部影片節奏慢,讓人犯困;一首歌旋律複雜太刺耳。我們(men) 也會(hui) 誇讚說,好懂直白才是好畫;好看過癮就是好電影;好聽帶勁才是好歌。上述的評價(jia) 都蘊涵了藝術必須要“美”,盡管我們(men) 未必要說出這個(ge) 詞。我們(men) 使用了不同的日常語言來表達一種直接的美感,將美與(yu) 快樂(le) 聯係在一起。這樣的美源自感官的快樂(le) ,無論其活動機製來自理性(對畫的表層認知),還是感性(對影像和音響的感知)。
但是,在具體(ti) 的例子中,的確存在很多人們(men) 難以把握到美、卻又出自名家之手、已然被權威認定為(wei) 美的作品。比如有不少觀眾(zhong) 都會(hui) 疑問《蒙麗(li) 娜莎》究竟美在哪裏?那麽(me) ,難道藝術品真的可以不美嗎?如果藝術不美,還會(hui) 給人快樂(le) 嗎?換言之,令人毫無感覺或沒有快樂(le) 的東(dong) 西還是藝術嗎?按照裏德的邏輯,這種疑問並未擺脫流俗領會(hui) 的“美”。
他的做法是區分兩(liang) 種“美”及兩(liang) 種“快樂(le) ”。首先,肉體(ti) 感官上的美還不足以是藝術美。裏德一般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使用“美”這個(ge) 詞,因而藝術未必是美的。與(yu) 之相對,另一種美是以古典藝術(如古希臘、拜占庭和古代中國)為(wei) 典型的“理想美”。這種美基於(yu) 一種“使人的全部價(jia) 值得到升華,並在神的聖體(ti) 上以鮮明的形式顯示出來”的人生哲學。具有這種美的藝術品是對自然和人的“理想化”。裏德批評了將“感官美”用於(yu) “理想美”的荒唐又常見的做法。在“理想美”的意義(yi) 上,才可以說,藝術是美的。這樣的美也會(hui) 對應一種快樂(le) 或快感,裏德稱之為(wei) “愉悅”。
與(yu) 之相關(guan) ,我們(men) 也有兩(liang) 種感受。一種是以感官或官能為(wei) 基礎的快感,它來自藝術品給予的淺層快樂(le) ,或是藝術家傳(chuan) 達的激情,或是受眾(zhong) 內(nei) 心產(chan) 生的情緒。另一種就是建立在愉悅上的高級感受。裏德認為(wei) ,這就是“認識”,即某種“驚奇或讚歎”。後一種感受會(hui) 帶給我們(men) 前一種感受之後的“和平與(yu) 寧靜”的狀態。換言之,好的藝術品並不是傳(chuan) 達創作者的情感(無論正麵或負麵)或煽動受眾(zhong) 的內(nei) 心,而是通過可以認知的形式、內(nei) 容與(yu) 意義(yi) 讓受眾(zhong) 在激情之後獲得和諧的情愫,真正的愉悅在這種安然的狀態中。裏德的藝術觀恰恰沒那麽(me) “現代”,即“為(wei) (感官)快樂(le) 而快樂(le) ”,它反而是古典的,所以他讚同亞(ya) 裏士多德的“淨化”理論。
二
裏德給我們(men) 的啟示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對美育的建設。審美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受眾(zhong) 僅(jin) 僅(jin) 體(ti) 會(hui) 感官快樂(le) 之美,而是給予“知識性”啟發,從(cong) 而獲得感性與(yu) 理性相統一的高級愉悅。美育的“知識”“理解”和“思辨”才是關(guan) 鍵。當我們(men) 無法領會(hui) 《蒙娜麗(li) 莎》的美時,原因在於(yu) 我們(men) 尚未具備對文藝複興(xing) 時期以及達·芬奇個(ge) 人藝術理念的知識:我們(men) 看不到這幅畫當中複雜優(you) 美的黃金分割,也無法明白遠景何以如此朦朧奇特,更無法看透這樣的肖像畫為(wei) 何不那麽(me) “肖像”。這些知識並不是藝術品的附屬或“背景”,而是我們(men) 欣賞的要素,或者說,它們(men) 也是藝術本身。對一件藝術品的鑒賞,就是對那個(ge) 時代、那個(ge) 人、他的思想或哲學的賞析。
在裏德看來,越是古典的藝術,越是對古典藝術和理想美保持尊重和借鑒的現代藝術,才更具有值得學習(xi) 的意義(yi) 。因為(wei) ,古典美呈現了“遠遠超越了藝術家個(ge) 人及其所處的時代與(yu) 環境”的終極價(jia) 值,它“表現了一種藝術家隻有依靠直覺力量才把握得住的理想的均衡或和諧”。正因如此,作為(wei) 西方學者的裏德對東(dong) 方,尤其是中國藝術推崇備至。《藝術的真諦》中對我國藝術的一段評價(jia) 常被征引:“中國藝術史比埃及藝術史更富有連貫性、持續性和民族性。中國藝術大約從(cong) 公元前13世紀開始,曆盡滄桑,延續至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ge) 國家能像中國那樣,享有如此豐(feng) 碩的藝術財富。總體(ti) 來看,沒有任何一個(ge) 國家的藝術能與(yu) 中國藝術的卓越成就相媲美。”裏德還稱讚,在繪畫與(yu) 雕塑等藝術領域,“中國藝術曾幾度獲得完美無缺的形式美”;他也毅然辯護了中國繪畫缺少“明暗對比”的合法性與(yu) 背後的藝術旨趣。如果裏德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藝術,他就會(hui) 發現,延綿不絕的中國藝術始終傳(chuan) 播著他追求的古典趣味,因為(wei) 我們(men) 很早就信奉那種道法自然、超乎感官快樂(le) 的理想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