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60元“定製”一張身份證,該提升假證製售的違法成本了

發布時間:2022-12-22 10:58: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當寫(xie) 著“搞笑證書(shu) 、惡搞證件、搞笑證件禮物”的廣告語出現時,你是否會(hui) 把它和製售假證件的商家聯係起來?《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多個(ge) 網絡平台、社交平台上,有人打著“圖文定製”“車牌框架”的幌子售賣假身份證和假車牌,費用為(wei) 200元至700元不等。從(cong) 賣家提供的樣圖可以看到,這些假身份證、假車牌和真證幾乎一模一樣,肉眼難以辨別真偽(wei) 。

  曾幾何時,大家對辦假證的印象還停留在電線杆上的小廣告。現在,從(cong) 假證書(shu) ,到假身份證,再到假車牌,一切製假售假“業(ye) 務”都轉到了線上,意味著相關(guan) 違法行為(wei) 的規模更大了,治理難度也更高了。

  從(cong) 媒體(ti) 調查來看,製售假證件的賣家信息遍布各大網絡平台,一點都不隱秘,甚至可以說是公開的秘密。雖然說在網絡平台上,賣家經常變換搜索關(guan) 鍵詞,故意避開原話,或是使用行業(ye) 黑話,這給違法行為(wei) 塗抹上了一層“保護色”,但相關(guan) 交易依然能夠暢通無阻地進行,至少表明當前的治理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並沒有想象的那麽(me) 難。比如,可以鼓勵網友監督舉(ju) 報。說到底,這還是考驗各方的重視程度及治理精力的投入程度。

  比如,網絡平台可加強針對性的信息篩查,同時與(yu) 相關(guan) 部門形成聯動治理機製。像主動順著一些信息順藤摸瓜,或許並不難找到製售假證的源頭,並采取該有的規製行動。應該看到,指望完全禁絕製假售假產(chan) 業(ye) 鏈是不切實際的,但治理的強度跟上了,也就意味著違法的成本和風險大大提升,相應的,買(mai) 假的成本也會(hui) 跟著上升,社會(hui) 的“需求”自然會(hui) 得到更多抑製。

  現在的情況是,製假售假的違法成本很低導致買(mai) 假的成本也低,於(yu) 是“需求”被進一步刺激出來,誘惑更多的製假者加入,由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所以,破題的關(guan) 鍵還在於(yu) ,要通過強化常態化的治理,真正提升製假售假的違法成本。

  當然,在打擊製假鏈條的同時,對“買(mai) 方”市場也應該有更多引導,如進一步增加普法力度。要知道,買(mai) 賣居民身份證件罪是對合犯罪,即法律不僅(jin) 懲罰出賣者,也懲罰購買(mai) 者,所以該罪名對買(mai) 家也同樣適用。此外,買(mai) 家購買(mai) 身份證件也屬於(yu) 以非法方式獲取公民個(ge) 人信息的行為(wei) ,因此同樣觸犯了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罪。

  還要看到,假證之所以有市場,也與(yu) 在很多場合下,假證的確能夠以假亂(luan) 真、派上用場有直接關(guan) 係。一些賣家號稱假證能過年檢,甚至上戶口,這應該提醒相關(guan) 環節要針對假證市場繁榮的現狀,強化對證件的審核力度,別讓假證隨隨便便就能渾水摸魚。一句話,製假者的技藝不斷提高,社會(hui) 的識假能力也應該與(yu) 時俱進。

  證件領域的“製假、售假、買(mai) 假”,其實是個(ge) 老生常談的問題。並且在不同的年代,它們(men) 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其頑強的生命力背後,實際也折射出社會(hui) 的誠信發育水平。但歸根結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控製它的蔓延,還是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的治理水平。當隨隨便便花幾百塊錢就能夠“定製”一張假證,是時候重視相關(guan) 治理的補課了。(朱昌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