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冬至陽生春又來

發布時間:2022-12-22 11: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節氣裏的韻味中國

  作者:張汀 單位: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已至,農(nong) 曆壬寅年也行將結束。在冬至這一天,白天在全年間達到最短,黑夜達到最長。南朝崔靈恩《三禮義(yi) 宗》載:“(冬至)有三義(yi) :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自冬至起,白晝逐日增長,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因此古人認為(wei) 天地陽氣自此時起開始興(xing) 作漸強。冬至象征著新生,預示著否極泰來,萬(wan) 象更新,故從(cong) 古至今都被視為(wei) 吉日。

  那麽(me) 人們(men) 都是怎麽(me) 慶賀“大如年”的冬至的呢?《漢書(shu) 》中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後漢書(shu) ·禮儀(yi) 》有雲(yun) :“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ti) ,百官絕事。”不僅(jin) 要放假,還要修養(yang) 身心,相互慶賀。儀(yi) 式方麵,要挑選“八能之士八人”,鼓瑟吹笙,奏“黃鍾之律”。《晉書(shu) 》中也有“魏晉冬至日受萬(wan) 國及百僚稱賀……其儀(yi) 亞(ya) 於(yu) 正旦”等記載。可見在一千多年前,冬至在皇家就已經頗受推崇,選擇在太陽回返的日子裏行祭祀天地的大禮。

  到了唐宋年間,冬至的地位與(yu) 元旦近乎平起平坐。關(guan) 於(yu) 民間百姓的慶祝方式,在南宋孟元老的《東(dong) 京夢華錄》中寫(xie) 明:“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宋末元初的《武林舊事》這樣記載冬至:“朝廷大朝會(hui) 慶賀排當,並如元正儀(yi) ,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遝於(yu) 九街。婦人小兒(er) ,服飾華炫,往來如雲(yun) 。嶽祠城隍諸廟,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內(nei) ,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可見,在皇家的影響下,冬至在民間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也頗高。人們(men) 一年間努力工作,開源節流,隻為(wei) 在冬至假期時和家人穿上新衣、打扮妥帖,參與(yu) 異彩紛呈的節日活動,過個(ge) 開心體(ti) 麵的節日。

  到了明清時,冬至的地位更上一層。皇帝要親(qin) 自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帝京景物略》中記錄了人們(men) 歡度冬至時的盛況:“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yu) 衡,一如元旦。”冬至在我國古代節日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無論君民,無論一年間經曆多少辛苦,都要在這一天進行“賀冬”,普天同慶,好不熱鬧。

  到了20世紀初,民國政府開始學習(xi) 西方,推行公曆,在傳(chuan) 統春節的基礎上增設元旦節(公曆1月1日),為(wei) 保證其順利推行,官方通過放假慶祝等活動表示對元旦的重視。農(nong) 曆正月初一為(wei) 春節,也沿襲了從(cong) 古至今冬至的大部分傳(chuan) 統節俗。於(yu) 是近代以來,冬至在很長時間內(nei) 被春節替代,地位大不如前。但關(guan) 於(yu) 冬至的點點滴滴,依然存在於(yu) 許多人的記憶之中,也被許多文人墨客記錄在他們(men) 的作品中,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它是包天笑筆下“兒(er) 童輩”都“競飲”的蘇州“冬釀酒”;是汪曾祺筆下,家鄉(xiang) 高郵的“炒米糖”“歡喜團”;是肖複興(xing) 筆下老北京沿街吆喝“蘿卜賽梨”的“蘿卜挑”;是林清玄描繪的吃完湯圓,全家圍爐喝茶的溫馨景象;是二月河敘述的一家老小,炒菜燙酒,祭祖宗,拜喜神,大快朵頤。

  時至今日,我們(men) 依然會(hui) 像前人一樣,根據物候變化在生產(chan) 生活上做出一些調整。姑蘇人家依然釀米酒,北方居民依然包餃子,西南地區的羊肉湯香氣四溢,湯圓依然象征中國人最希冀的團圓;還有九九消寒圖、年畫等給冬至增加亮色,人們(men) 祀家廟、設家宴、拜尊長,找回冬至往日的神聖與(yu) 溫暖,並在此基礎上融入當代生活方式,為(wei) 這個(ge) 古老節俗增添了活力。

  春生冬至時。在這一年中黑夜最為(wei) 漫長、春天悄然生發的時節,不如吃碗熱湯圓。正如汪曾祺轉述母親(qin) 的話:“吃完這碗湯圓,就又長大了一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