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世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作者:佘惠敏
又到歲末盤點時,今年中國科技依然讓世界矚目。近日,英國《衛報》發布了由科學家選出的2022年度十項重大科學進展,中國兩(liang) 項成果入選。此前,《科學》雜誌評選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中,中國雲(yun) 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培育的多年生水稻入選;《自然》期刊公布的“影響2022年科學進程”的年度十大人物榜單中,北京大學青年科學家曹雲(yun) 龍入選;“2022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北京居榜首,中國有4座城市躋身前10榜單,20強榜單中國占8席。
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說明中國科技成果越來越具備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走到世界科技舞台的高光區,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成為(wei) 全球創新高地。當前,我國國民經濟規模和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均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居世界第一,中國科技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顯然還有不少提升空間。如何為(wei) 世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從(cong) 國際形勢看,中國科技發展必須立足於(yu) 自立自強的基點之上。當今世界,一方麵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逆全球化、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思潮暗流湧動;另一方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men) 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牢記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中國空間站、中國天眼、北鬥導航,每一件令國人自豪的大國重器都凝聚著自主創新砥礪奮進的心血;先進核電、超超臨(lin) 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掘進裝備、高速鐵路、雜交水稻,每一項躋身世界前列的高端產(chan) 業(ye) 都閃耀著不懈努力勇於(yu) 競爭(zheng) 的光輝。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實現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了更為(wei) 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在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新的征途上,我們(men) 依然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並且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科技需要高水平自立自強,同樣也需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公共衛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環境汙染、能源短缺……人類社會(hui) 正共同麵臨(lin) 著日益嚴(yan) 峻的重大挑戰,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全球協作,以便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
中國空間站、中國天眼,都麵向全球科學界開放。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高度,一向反對“零和博弈”思維,秉持“合作共贏”理念,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從(cong) 不吝惜與(yu) 全人類共享創新資源。麵向未來,中國科技事業(ye) 將在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基礎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yu) 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nei) 的各個(ge) 國家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共同推動全球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共同應對事關(guan) 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納入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ti) 目標。在努力實現這個(ge) 目標的新征程上,中國將逐步成為(wei) 全球創新發展的領導者之一,以新發展為(wei) 世界提供新機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