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數據+超算,“算”出未來新材料

發布時間:2023-02-01 10:21:00來源: 科技日報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計算能力的提高,計算材料學快速興(xing) 起,推動了材料研發由“經驗+試錯”的模式向計算驅動模式轉變。計算驅動模式是現代材料研發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研發的效率並降低研發成本。

  “公司和海河實驗室開發的高比能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應用於(yu) 電動汽車,續航裏程可達1000公裏。研發中所選材料需要計算來優(you) 化設計、改善性能,電池的電化學仿真結構和熱仿真方麵,也需要模擬計算。平時需要三四天才能算完,應用超級計算機,一天就算完了。”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ye) 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馬華在日前舉(ju) 行的“計算—數據—智能融合驅動的材料創新研究高端論壇”上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在此次論壇上,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變革驅動下,如何探索發展計算—數據—智能融合驅動的材料創新研究範式,變革傳(chuan) 統材料研究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新材料研發變革

  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信息技術不斷賦能各類行業(ye) ,帶動了行業(ye) 模式的深度變革。

  新材料的設計和研發越來越依賴超級計算機,材料的模擬計算已經成為(wei) 超級計算主要應用領域之一。“信息技術與(yu) 新材料深度融合,共同推動製造業(ye) 向高端化發展。”國家超算天津中心黨(dang) 組書(shu) 記孟祥飛說,由於(yu) 材料是一個(ge) 複雜的高維多尺度耦合係統,現有的基礎理論還不能準確地描述材料成分—組織/結構—性能—服役行為(wei) 的構效關(guan) 係,一些深層次的機理還不清楚,導致材料研發長期基於(yu) 經驗,依靠“試錯法”推進。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計算能力的提高,計算材料學快速興(xing) 起,推動了材料研發由“經驗+試錯”的模式向計算驅動模式轉變。計算驅動模式是現代材料研發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研發的效率並降低研發成本。

  “在最近十多年,隨著材料計算數據和實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數據和智能驅動的材料研發分析和性質預測已成為(wei) 材料研究的新手段。”孟祥飛介紹。

  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超級計算機在材料計算與(yu) 數據庫建設方麵起步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由美國能源部主導建設的在線開源材料計算與(yu) 數據庫平台,可有效加速新材料的篩選;美國杜克大學建立的AFLOW數據庫可提供基本的材料搜索、分析等服務,並集成了材料性質預測的機器學習(xi) 模塊。

  國內(nei) 也有不少科研團隊和公司正在開展高通量計算與(yu) 材料數據挖掘等工作,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研發了中國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計算平台CNMGE,該平台實現了催化等多種材料的自動高通量計算以及多元多相複合材料力學行為(wei) 的多尺度計算。

  超級計算驅動新材料創新發展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變革驅動下,探索發展計算—數據—智能融合驅動的材料創新研究新範式,變革傳(chuan) 統材料研究模式尤為(wei) 重要。

  特別是要依托我國新一代百億(yi) 億(yi) 次超級計算係統,將傳(chuan) 統的計算材料學與(yu) 新興(xing) 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相融合,通過構建高通量、多尺度計算與(yu) 高精度專(zhuan) 題數據庫基礎研究設施平台,開發基於(yu) 機器學習(xi) 的材料快速性能預測方法及模型,從(cong) 而提高能源、化工、電子、環境等領域新材料的“綠色”創造與(yu) 製造研發效率。

  以近年來國際材料領域興(xing) 起的前沿技術材料基因工程為(wei) 例,它包括3種模式:一是高通量實驗技術,通過高通量實驗加速新材料研發;二是高通量計算,通過理論計算,減少實驗次數,再進行實驗驗證;三是數據與(yu) 智能驅動,通過對材料領域大量數據(即材料數據庫)的挖掘和深度學習(xi) 建立模型,預測候選材料,大幅降低實驗試錯成本。“在材料基因工程思想的引領下,國內(nei) 外也湧現出一批計算、數據與(yu) 智能相結合的研究成果。”孟祥飛說。

  “首創性、獨創性的科學研究不僅(jin) 需要快速驗證,更需要頻繁試錯、迭代,找準新的方向,這就更需要算法和算力的支撐。”物質綠色創造與(yu) 製造海河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副校長陳軍(jun) 表示。

  由此可見,超級計算平台作為(wei) “超級算力供給+大規模數據支撐+係統性算法集成”的融合載體(ti) ,在新材料創新研發方麵正發揮著日益強勁的驅動作用,特別是伴隨天河等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的研製成功,通過將高性能計算方法、機器學習(xi) 方法與(yu) 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相融合,將實現更高精度、更大尺度的分子層麵模擬計算以及開展上萬(wan) 級任務並發的高通量材料篩選等工作。因此,計算和智能技術融合將會(hui) 為(wei) 新材料創新研發帶來新機遇、新發展。(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